所谓“净土”-谈小荷不正之风1000字

所谓“净土”-谈小荷不正之风

1000字 初二 议论文

宁静致远

初一

涂思嘉

淡泊而明志 宁静以致远

——题记

世界是纷杂的,人们对于其,赋与了一个字:闹。闹市万千,人心似海,有这股闹的狂风,心海就会翻起千层波浪。闹,如夏夜蝉鸣,那聒噪,惹得人心动荡,烦躁不堪。武汉地区有一句俗语:天热火气大。怎样消暑呢?于是智者就告诉我们“心静自然凉。”如此看来,静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于是,人们的寻静之旅就开始了。

鲁迅先生“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只能借美好的事物寻求安慰,排解苦闷。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感悟到鲁迅先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许,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只有百草园中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能够给他些许安慰;也许只有那“树叶间长吟的鸣蝉,低吟的油蛉,会弹琴的蟋蟀”会给他些许快乐。那种安详与快乐,建立与“神秘的美女蛇传说”中,存在与“冬日里雪地捕鸟”的乐趣中。

但是寻求宁静只能靠回忆吗?韩国的电视连续剧《我叫金三顺》中的女主人公说过“回忆不具有任何力量。”它并不能够改变现实。静,这个看似简单的东西,却是求之不易的,静,早以不是落个耳根清净罢了!

前些天在拜读《论语;雍也》篇时,我寻求到了一丝关于静的脉络:“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依然不改爱学乐善的快乐,这才是好品德呀。颜回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都在寻静,并乐之不疲,孰不知,静就在我们心底,即使我们身处闹市之中,静仍在我们身旁,只不过抓不到它罢了。李白的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诗不难读出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是源于自己的做法。有人实在无法忍受这份喧闹与浮华,选择了主动避开,于是就有了隐。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渊明心中所希望的现实社会就应该如《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与世无争之景。可世间怎会有如此之景呢?而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也告诉人们取静真理,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实,静,就源于我们心境。

曾经读过一篇关于漩涡漂流的文章,该文章作者也困扰于该如何寻静,一次漂流给了她诸多启示,文章的最后一段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其实人生就如同在漩涡中漂流,不是去避开漩涡,而是去寻找安全的地方。是啊,人生的纷杂喧闹我不必在意,倒不如从心底拾起一片宁静,好好的走下去。

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寻理得福,寻静得乐,心中的那份静才是最美好的!

母校,老师,同学我忘不了你们!

550字 四年级 状物

母校,老师,同学我忘不了你们!

“再见了母校”我们怀着无比的眷恋之情,道了声“再见了温暖的母校,再见了和蔼可亲的老师,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再见!”我们就这样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学校,老师,同学……

20年了,我离开母校20年了,这20年里,我们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母校,老师,同学。我们激动无比的踏入犹如沉寂了20年的母校,这母校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样温馨,我们眼里似乎显现出20年前的我们在那里玩耍,我们似乎听到了20年前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似乎闻到了20年前中午厨师爷爷烧出美味的饭菜香……

老师经过20年的风霜,老师早已退休,但他却依然向往教学这犹如春雨,蜡烛,园丁一样的职业,他教起了他的孙子,他的孙子不到8岁就把《三字经》,《百家姓》背得滚瓜烂熟。老师碰到谁都要炫耀一番,见到我们来看望他,他欣喜若狂,热情的款待我们

,又是端茶,又是倒水的。弄得我们都有点不好意思了。老师看到我们学有所成,更是高兴了。夸自己教出的学生个个成才,说着说着眼角就湿润了,说自己的心血没白费,说我们给他争光了。

同学见面了,有说有笑。谈了谈自己的岗位,都是那么自豪:有的成了警察,有的成了医生,有的去海外留学……同学不再是同学,都成了朋友。抢着请吃饭,着深深的友谊之情,在我们之间荡漾,让我们陶醉……

母校养育了我们,让我们向往。老师教育了我们,让我们感激。同学互相帮助,让我们的友谊更深……让我们再说一声“母校,老师,同学我忘不了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议论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