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鼓浪屿900字

感受鼓浪屿

900字 高一

从登上鼓浪屿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欢上了它,悠久的建筑,深邃的小巷,个性的小店都汇集成了鼓浪屿情调——小资浪漫慵懒的符号。看来往的人群,听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伴随着宁静的呼吸,慢慢闭上眼睛,时光就这么打发了。岛上午后的阳光还很温柔,相映在墙头上,别有一番韵味。有很多悠长的一条巷子,棕榈树、芙蓉树交织成绿色的长廊。感受时光的痕迹与心灵的静逸,有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

赤脚与沙滩来一个“亲密接触”,在海风吹拂中将所有的不愉快抛诸脑后,看着老师和学生们之间无忧无虑地嬉闹玩耍,着实令人“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小岛上,却有着一位大人物——林巧稚。她是名副其实的鼓浪屿的女儿,她是中国最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在她从医近半个多世纪中,由她亲手接生的婴儿就有5万多个,当代著名文学家冰心的三个儿女全部由她接生。虽然她终生未嫁,孑然一身,但总共有5万多个孩子都是由她亲手领进这个世界的,她是“万婴之母”,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好妈妈,好母亲。许多孩子都起名叫“念林”、“感林”、“敬林”、“爱林”。在她的身后,有两株由邓颖超亲自为其栽下的南洋云杉树,翠绿葱茏,高耸入云,这种木秀于林的形象,更衬托出这位女医学家高洁、淡雅和不朽的人生形象。她敬业,她奋斗,她救死,她扶伤——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

这个岛上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更有风情万千的异域结构别墅群。有西班牙风格、中式风格、法国风格,各种风格混搭在一起,着实让人大饱眼福。这些建筑展示着两大主题:鼓浪屿租界文化与鼓浪屿富商名流文化。这也都是因为这个小海岛处于祖国边际才具有独特的、多元的文化特色。对其中的中西合璧建筑更是令人赞叹:长着翅膀的龙、正看观音背看圣母玛利亚的雕塑……一件件一座座,为这个小岛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那些旧时遗留下来的老别墅、老建筑,红瓦青砖,罗马立柱,诉说着鼓浪屿曾经的繁华。漫无目的的走在这样的建筑旁边,没有目的,但肯定会有惊喜。优哉游哉的走过去,可以享受一份静谧,也可以分享那些时光遗留下来的故事。它吸引我们的是一种远离世俗,远离尘嚣的宁静感。岛上的一砖一瓦一树木都是有灵性的,静心听听来自它的最纯粹的声音。游走在似曾相识的情境里。感受鼓浪屿日与夜的慢时光。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

1200字以上 高一

初读晴雯,印象最深的便是她“左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二三寸长,尚有凤仙花染得通红的痕迹。”这样的装扮,猛地一看,倒像是位养尊处优的小姐。

端午佳节,宝玉因金钏儿之事闷闷不乐,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服时失手将扇子跌折,宝玉便训斥了他几句。晴雯哪里受过这样的冷言冷语,便和宝玉吵了起来。直至傍晚,宝玉消了气,给晴雯赔礼道歉,让晴雯撕扇子,博千金一笑。宝玉说:“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欢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砸了也使的,只别在气头上那他初期。”宝玉这段话,极易让人想起千百年前的幽王,也是这样为了博褒姒一笑,不惜一次一次烽火戏诸侯。大抵晴雯之貌美,从中可见一斑。周幽王因一次次的儿戏最终国破人亡,曾经盛宠的褒姒也难逃一死。而晴雯,下场也和褒姒那么像,郁郁惨死家中。撕扇一事,刻画了晴雯天真幼稚,张扬率性的性格。

曹雪芹写晴雯的笔墨,比迎春、惜春两位小姐的都多。她有“撕扇子”的骄纵,也有侠肝义胆的“抱病补裘”。但提起晴雯,更多人会说上这么一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甚至她的判词中也有这么一句:“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确,她身为丫鬟,却将指甲留的足有二三寸长,还染得通红。她身为奴才,却敢和她主子宝玉顶嘴争吵。她身为奴隶……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她为什么会“心比天高”?

大概是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她拥有一种别人不曾有的平等意识。贾府中的很多奴才都是在很自觉的作奴才,都是认为自己天生就是奴才命,天生就是来服侍人的。可晴雯不。她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凭什么她就要低人一等,凭什么她就要低三下气受人指使?她不服。她顾自己有一股倔强劲儿,瞧不起王夫人笼络人心的小恩小惠,瞧不起因为一点儿好处就阿谀奉承的那些小人。她反抗性最强,抄检大观园时,别人迫于权贵只得乖乖低眉顺眼打开箱子任人检查,唯有晴雯是“挽著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让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反倒自讨了个没趣。她“水蛇腰,削肩膀”,眉眼也有点像林妹妹,所以很多人说她是“小黛玉”,而袭人是“小宝钗”,是人多赞宝钗而贬黛玉。可在我看来,黛玉活的比宝钗尽性得多。晴雯也一样。同样都是被李嬷嬷抢走了宝玉给自己的东西,袭人将此事掩盖了过去,但晴雯却说了出来。他比袭人少了一份圆滑,多了一份天真。

宝玉,也应该是很喜欢晴雯的吧。在宝玉被打之时,心下仍记挂着黛玉,满心里要打发人去,却把袭人支走,让晴雯送去了两方旧手帕。为什么他不指使袭人去偏让晴雯去呢?宝玉就算平时再糊涂,他也知道,晴雯没有袭人的世故,更理解自己,所以她才不会将此事告诉王夫人,白白落人话柄。

可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贾府,她的反叛精神,她的直爽可爱,必将遭到统治阶级——王夫人残酷的镇压。王夫人一见晴雯“有春睡捧心之遗风”,便断定她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人,会带坏宝玉。最后在她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从炕上拉下来,硬给撵了出去。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并咬断了两根指甲给宝玉。而当夜,晴雯就悲惨地死去了。她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她纯洁无邪的性格和当时封建等级强烈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她从不讨好任何人,所以有些自认为自己“位高权贵”的老奴便看不惯她,得空便进言陷害。加之她貌美如花,生的极标致,便更加招人嫉妒。她天真烂漫,在王夫人眼里便是“浪样儿”,自然比不上贤良温顺的袭人。久而久之,她成为了王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最终惨死。

她的死是自食其果,自取灭亡吗?不,不是这样的。她只是做了自己,只是在那个污浊的社会中,保留了自己最单纯最真实的部分。她没有像别的奴才一样,卑躬屈膝,奴颜媚骨,而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