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700字

我的母校

700字 初二 散文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校就像我们的另一个家。不仅仅是因为我门在学校呆的时间比家里还要多,更因为学校里有温馨的校舍,温柔而又关心我们的老师,可爱而又贴心的同学朋友。

每当走进校园便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校园的空气清新而又湿润,让我瞬间觉得神清气爽起来。每当夕阳斜照在我的身上时,我便会想起我那一段最轻松的校园生活,想起我那美丽的母校。每次走进我的小学校园我都能感到了一股力量,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正推动着我前进。

那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学校的感觉。这种感觉使我不由地爱上了这个学校,慢慢地融进了这个校园,融进了校园的生活,我爱校园的朝霞,我爱校园的阳。

当东方映着鱼肚白,那一片红遮掩着出来了。当教工宿舍这条面纱再也遮不住她红彤彤的脸的时候,她索性不再遮掩,不再害羞,整个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朝霞下的教学楼,一幢接一幢,鳞次栉比,给美丽的校园的早晨增添了一抹红色。

夕阳西下时的校园,有着不可抗拒的美丽。那是一种详和安静,那是一种蓬勃生机。绯红的夕阳照在湖面上,静得没有声息,绿色的水草点缀着、摆动着,偶有微风,就激起了阵阵涟漪。鱼儿们在水中尽情畅游,是否也为这校园喝彩。

从两幢挺立的教学楼里传来阵阵朗朗书声,那是贝多芬钢琴上和-谐的乐曲,那是一天的开始。偶尔随微风传来阵阵甜美的笑声,那是在整天埋头苦读时的一段插曲,那是欢乐愉悦的见证。当同学们迎着朝霞,大步走在校园美丽的小径上的时候,那是何种的生机!当同学们踏着夕阳互相挽着谈笑风生的时候,那又是何种的惬意!

还有我们可爱可敬的老师,当你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老师就成了你的引路人;当你心里有话却无处诉说时,老师就成了你的倾听者;当你拥有喜悦与快乐时,老师就成了你的分享者。这样的老师,难道不能让你由衷地喜爱吗?

谁说校园生活百般枯燥,谁说校园的一切充满无奈。看我的校园:校园生活时时处处充满色彩,时时处处充满欢笑。因此,我要说:“我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校服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散文

如果你想在一沓国际顶尖学生的应用学科竞赛试卷里辨认出哪些作答是出自中国学生的手笔——我打赌这一定会是徒劳的;然而,倘若你想在一支由东亚、欧洲和拉美学生混杂而成的国际游学队伍中一眼就认出哪些是中国学生,这几乎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的确,当今华夏学子在“国际舞台”上的风貌是独树一帜的——他们可以在哈佛和牛津的大堂里与面试官谈笑风生,可以在全球华人的文学竞赛上笔走龙蛇一举夺魁——但我想这“独树一帜”的风貌没道理不包括他们独树一帜的校服。国际上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校服,另一些学校的校服则或修身或华丽,总之是要跟随当代最新的潮流去走的。故而,我以为中国校服无论是在颜色、款型或是别的什么方面都无愧于“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桂冠”;因此它也自其诞生以来就开始在各种国内与国际平台上广受非议。我打算通过本文来澄清如下两个问题:其一,中国校服为何会以当下的形式持续存在着?其二,我们应当以何种态度来对待我们身上的这套校服?

校服之区别于寻常衣物之处有二:它以统一化的装束取代个体化的装束,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了一种与现代性有关的符号意义或者说象征意义,此其一;它在推行统一性的同时实现了便于管理与调节的目的,此其二。就当代的观点而言,到目前为止,二者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应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众所周知,中国直至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前,都尚未步入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之旅途中。我们进入现代化阶段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以至于没有人敢说当下的中国已经完全实现了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与工业文明的高度普及化。因此,处在这一现代化转型期的我们,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欧洲国家在同一阶段内遭遇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可以归结为由高度的机械化与统一化导致的人们本真性与个体性的丧失。如利奥塔在他的著作中所分析的那样,由固定的时间安排与工作计划所导致的人们身体与思维的日益僵化、精神病人因其个体化的精神世界而在所谓“治疗机构”之中饱受的非人折磨、人们整日埋葬在对世俗幸福的追求中而终于失却了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渴望——这些无不昭示着我们对所谓启蒙理性与科学精神的过度信仰——而这过度信仰本身又与二者所极力排斥的迷信毫无二致。这样一种现代性的疲弊之状态反映在学生身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我们高度统一化的校服。看吧,放眼一片身着校服的中国学生,红绿蓝黄一个个光怪陆离的色块融汇成一片令人眼晕的光影之海——每个学生的面目都在这强光的照射下显得模糊不清,每个个体在这片校服铺成的茫茫大海之上都显得说不出的孤独与落寞。

另一方面,学校或上一级的单位利用了校服整齐划一而利于管理的特点,按福柯的话说,造就了一个格外宏大的“全景敞视”之平台。通过整齐的校服,它们由此而宣告了由上级,到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的,权力的层层与分配。在这一以校服为象征的庞大机器之中,学生始终处于最羸弱的位置上。由校服所反映出的,也许恰恰是学校对学生过分严厉的管辖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学生个体权利的难以实现。

面对如此一种代表了现代性的冷漠与强大权威的“校服机制”,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以对待之?我以为,我们每个学生首先应当对现状有所清醒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对身上的校服加以接受。诚然,校服确乎含有某些以统一抹杀个性的成分在内,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个性就因此而无法彰显呢?我想起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经典的“星丛”理论,即就算身处于现代性而迷失了个体的存在,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个人理解世界与同人交往之方式的改变来使我们的个性如流星雨般绽放在漆黑的天幕里。如此捷径,何妨一试呢?或而我们也可以学学庄子的处世态度,“圣人假物以游世”,人的一生终归是处于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境地里,然而通过转变我们的目光与态度,我们仍可以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发现身边的美好,享受“适性”的“逍遥”。校服虽然承载了太多不应由我们承载的东西,但当几十年后我们回首如今的时光时,校服何尝没有承载我们青春时的梦想、汗水与年少时悠游自在的记忆呢?这些东西对我们的个体生命而言无一不是无价的,也无一不是值得珍藏的。

当我们可以以一种安然而欣赏的态度接受我们的校服后,我们就是时候努力去创造一些改变了——未必成功但无疑有益的改变。屋里奋笔疾书,驳斥现代性的荒谬与非法,以个体生命之存在的实现为标的唤醒在轰鸣声中麻木的世人;屋外振臂高呼,不遗余力地争取每一个体的民主与自由之权利——这便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历史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7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