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1000字

秋游

1000字 六年级 写景

昨天,学校组织我们大家去秋游,令我记忆犹新。

“嘀———”。随着响亮的刹车声,我们来到了位于大兴区的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刚下车,我感到阵阵寒意。周围全是大雾,四周的景物若隐若现,真仿佛到了“人间仙境”一般。一种莫名的兴奋流入我的心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拓展训练中的“翻山越岭”了。望着一个个用木头和网子建成的障碍物,我不禁感叹到:真不愧是“翻山越岭”呀!一眨眼儿就轮到了我。我连忙眨了眨眼,定了定神。自我安慰道:别怕,别怕!你看,人家韩宛芙不是也过去了吗?我可是个“体育健将”啊!你必须要过去,就算是连滚带爬也要坚持下去……“快点儿走啊!”随着后面同学们的催促声,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了上去。

谁知,刚开始就有点儿力不从心。第一步刚踏上斜坡,就“咣当”一下滑了下来。听着大家的嘻笑声,我更是给心里打足了气:哼,让你笑!我非得做出点儿成绩给你们瞧瞧!于是,我鼓起了腮帮子,大踏步地向前走,不一会儿就站到了一个小平台上。我不经意间往下看了看,天哪!竟有几米高!我的腿不由自主地往中间靠了靠,再看看前面用网子组成的山岭,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上,还是不上?我一时间竟不知所措起来。“好,再来一位女同学!”我急忙向四周看了看,“什么?这么快就到我了!噢,就,就来。”我刚刚走上网子,脚下就像踩着棉花似的,重心不知往哪儿放,身体开始左右摇晃,慌乱之中,我用手抓住了“少得可怜”的“救命稻草”————四周的防护网。这一抓可不要紧,就再也不敢松手了。

我用颤抖的双手死死的抓住了防护网,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渐渐地,我到达了第一个“山岭“,我踏上第一阶木头,就不知所措起来:到底是应该先迈左脚呢?还是应该先迈右脚呢?“翻”的时候是应该先抓手呢?还是应该先跨脚呢……这时,我听到下面的同学急切地喊道:“快点,快点!先蹬腿,再抓手……!”我心想,说来容易,可做起来难啊!你上来试试!可是,我也不能不听,没办法!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我先用脚登上了网子,然后马上用手抓住了上面的绳子。一步两步!终于登上了“顶峰”!这时,我便随着网子一同摇晃起来。再加上耳朵听着网子摆动,拉直的“嘎嘎”声仿佛马上要断了似的,我的心里更是没了底儿。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这时,我又听到下面的同学大声喊着:“再往上迈一步!手抓住绳子,一翻就过去了!”我顺从地往上迈了一步,却怎么也不敢翻。

望着前面同学敏捷地动作,我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呀!心想:我也想快,但是我也得有这儿胆儿呀!不行,加油!一定要坚持!于是,我便用双手紧紧抓住上面的粗绳子。浑身使出吃奶的力气,双手往下一拉,右脚使劲儿往上一抬,便跨了过去。随之,左脚也跟了过来。随后,我的动作越来越熟练,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岭,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最后一个障碍物——独木桥。这时,我已经一点儿力气都有没有了,于是,我干脆一屁股坐了下来。用双手支撑着,一点儿一点儿地“蹭“了过去……

通过这次有意义的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浅谈《红与黑》

800字 初一 读后感

小说《红与黑》出版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为什么在这风云变幻的200年中小说仍可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小说不仅十分成功地塑造了于连·索黑尔这个极富时代色彩,又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而且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小说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和遭遇反应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普遍命运。于连生性聪颖、高傲、热情、坚毅,但又自私、多疑。在僧侣贵族当政、门阀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因出生平民而备受歧视。这种受压迫的地位使他滋长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启蒙思想和拿破仑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反搞性格。他立志要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才智建立功勋,飞黄腾达。但是在复辟时期,拿破仑式的晋身之道已被贵族阶层堵死了。

就在这样的岩石底下,一株小树弯弯曲曲地生长。于连为了博取大家用赏识,明知毫无价值,却还把拉丁文的《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那惊人的背诵能力让他跨进了维立叶尔市长家,当起家庭教师来。在那段时期,他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大部分是为了反抗和报复贵族阶级对他的凌辱。但是,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上流社会也腐蚀了于连的灵魂,助长了他向上爬的欲望和野心。

于连进入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后,亲眼目睹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内幕,于是他便耍起了两面派手法,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居然得到院长的青睐和宠幸。神学院的生活进一步扭曲了于连的性格,强化了他向上爬的野心和虚伪的作风。于连给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后虽然还不时流露出平民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在受到侯爵重用,征服玛特尔小姐后,于连的“平民阶级叛逆心”已消失。他成了复辟王朝的忠实走卒。正当于连一步步走向他所向往的“光明”时,因枪击德·瑞那夫人而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作为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并没有从概念出发,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作者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与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原因。

崇文实验学校初一:liuyanghang1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写景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