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心中的那份宁静1200字以上

守住心中的那份宁静

1200字以上 初二 记叙文

朋友说这个夏天热浪滚滚,日噪知了、夜闻虫鸣,晚上睡也睡不安稳,心里总觉得好烦躁。只有盖着毛巾毯孵空调才能睡着。对我不开空调甚至不用风扇也能安然入睡感到不解。我笑曰:心静自然凉哦!不是我自夸:再热的天,哪怕外面闹翻天,只要我想睡,那是绝对顷刻间就能入眠的。而且我读书也好写作也罢,总喜欢放上张CD,或者开着电脑音乐。尽管那乐曲什么时候结束的我并不知道,只是习惯罢了。可不知道怎么的,我这心就是容易静得下来。问我原因,我却当真从没想过其所以然。

“对!心静自然凉。但如今要心静也不容易。这世界诱惑太多了”。朋友话锋一转,同我谈起对“宁静”一词的理解来。

其实:要享受宁静,首先得“学会欣赏宁静”。这是美国着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当我们身处滚滚红尘之中,那灰姑娘的美梦成真,亿万富翁的倾家荡产,时尚和流行、牛市与熊市,终日里真真假假、扑朔迷离,直让人眼花缭乱,不得清静。久了,自然会不免迷失自己。容易由此变得心态无常,难以享受心中殷殷期待着的那番宁静。也许是这个世界太喧嚣太浮燥了,让我们的心灵难以得到一片宁静。因此人们常常说:去旅游吧!那番追寻大自然中返朴归真的感觉,也算是品味宁静的一种方式吧!但这似乎有点勉强。因为在游览名山大川那熙熙攘攘的人流里,不见得就能让我们“闲庭信步”逍遥自在。甚至连寻求片刻的安静环境都难以如愿,那又从何品味宁静?充其量只能说是挪个地方,换个环境,暂时逃避这都市式的喧闹嘈杂罢了!要知道真正的宁静是指心的宁静,即使置身于喧嚣的环境之中,也能让心如止水般的宁静。

我们曾有过在万籁俱寂的夜晚,顶着天穹中挂着的那弯皎洁的新月,漫步在静静流淌着的小溪边,让徐徐清风抚摩着周身每一寸肌肤,悄悄放松身心;或伫立在舒缓的沙石江畔,凝视波光粼粼,晶莹碧透的江水沉思遐想;或仰望空旷深远的蓝天,襟怀坦白如风光霁月,心情无比舒畅;或在天籁俱寂的冬日长夜,一杯香茗、一曲乡音,独坐桌前享受心灵的宁静之美的时刻吗?有!却是不多。因为在滚滚红尘中的我们,往往身不由己!所以我们才会对此向往而又珍惜。然而:宁静不是单指安静的环境,也不是单指平静的心情。因为心情是会不时变化的。它指的是心境!况且宁静也并不在于外表的冷漠,也不是让你我远离喧尘,孤僻自负就能拥有的。其实:即使有万籁俱寂的环境,那可也不一定。因为它是一种灵魂的安然,心态的平和与淡泊。古人云:“吾门如市,吾心如水”。它就象柔风轻拂水面般的心绪,有着永恒的灵性;它无视尘世间物质虚名的诱惑,它似蒙蒙细雨中默默相对的凝视,洞察彼此心中的那份超然;在权贵卑微、沉浮升迁面前依然从容镇定;它不妒金山银山,不乞声名鹊起,不羡名车豪宅,活得快乐充实,并能宠辱不惊。它是在透视自己人生的里程中品味其甘甜苦涩,从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从从容容地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享受的那番心境……

倘若不甘淡泊,我们就无法享受宁静。因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岂不就是对宁静的完美诠释?正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孜孜追求让心存宁静那样一般坦然。

但何为淡泊?它并不是让你我为此品味孤独、安于寂寞,或非要身居陋室、清茶淡饭、清心寡欲、独善其身才为淡泊。它是指心胸开阔,豁达大度,不追风逐流,不仰慕虚荣;守着心中那分执着,不轻易为尘世中的诱惑所动的那种超然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细细咀嚼宁静的滋味,守住这一颗宁静的心。

我们往往渴望一分宁静,可宁静偏偏又显得那么奢侈。有时:在人生某一时的感受,会似潮起潮落、风急浪涌,一时间不禁双眉紧锁,难以求得安宁。更何况也有人不甘宁静:或趋炎附势,整天忙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或沽名钓誉,满脑子想的就是一鸣惊人,一夜暴富,功高权重、名扬四海。为此自然被名利蛊惑得终日坐立不安,深陷于恩恩怨怨中不能自拔。那哪来的宁静?然而你可曾想过?在我们生活中更多的是清风徐来、平平淡淡,云卷云舒、风平浪静。

我喜欢宁静。

漫步田野乡间:远处轻烟袅袅,脚下流水潺潺,仰望空旷深远的蓝天和那一抹轻柔的浮云,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那是宁静;端着相机,面对漫天的彩霞,寻觅守侯着那精美绝伦的瞬间,留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是宁静;坐在电脑前,让飞扬的思绪化作跳跃着的字符,打心底被它深深地感动和吸引,那是宁静;清晨树摇风轻,满目生机盎然。披着朝露,独吟林间,任思绪自由飞扬,那是宁静;听脚下的积雪被自己的双脚踩得“咯吱、咯吱”地低吟,满目玉树琼枝,晶莹剔透,顿觉心静如水,坦荡纯净,那是宁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来临。要知道真正主宰我们感受的并非欢乐和痛苦的本身,而是我们此时此刻的心境。因为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心灵角落,一个纯属于自己的那片心灵港湾。问题仅仅在于我们能否发现,是否寻觅。只要学会置身宁静,欣赏宁静,品尝它的甘甜和芳香,在心灵与现实之间便会架起一座桥梁,便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和顿悟:就会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沧桑里那份超然的境界,便能享受宁静,拥有快乐健康的身心。

尽情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天空吧!当我们学会欣赏宁静,守住这分宁静,它就足以让你我达观超脱,回归生命的自然。从而让思绪穿透一切事物,拥有一份对生活的坦然心境。要知道生活好似烟波浩淼的大海,我们只是浪花点点中的一叶小舟。而大海难得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因此:人生也总有欢乐也有忧愁。自然也不能对它有太多的奢望。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让我们从红尘喧嚣、物欲弥天的迷梦中走出来。在宁静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就会更加热爱生命,欣然享受生活所赐予的甘醇如酒的醉人芬芳。

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1200字 初二 议论文

当我们耳旁听不见京胡铿锵有力的声音,当我们眼前看不见草书龙飞凤舞的笔法。当我们手中拿不到年画乡土气息的图样,我们应该深思了:我们把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家园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棵大树。艺术是枝叶,思想是根须,那么,这棵树已叶黄枝枯根损了。

语言,这根粗壮的枝条已被折弯了,虫蛀了。据报道,2005年广东高考中,一万考生文言文翻译得零分,十万考生造句得零分。现在的人们早已漠视了那优美、精深的汉语。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已少有人观赏,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情也鲜有人为之感伤。报刊、书籍中的错别字屡见不鲜。网络用语充斥了青少年的大脑。这些如蛀虫,蚕食着汉语。

周杰伦的几句“哼哼哈嘿”就把中国民歌挤到了角落,超级女生“想唱就唱”的旋律一起就压住了京韵大鼓的铿锵之声。人们习惯了流行乐的节奏,而忘却了民歌的韵律。绘画、书法展越来越冷清,动漫展却日益火爆。人们忘记了写意的神韵、工笔的细腻,忘记了楷书的工整、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

枝叶枯必因根须损。

近年来,韩剧的热播,让我们反思,韩国的文化底蕴不及中国,但韩剧却可以享誉亚洲。而中国却没有,是不愿去做,还是力不能及?都不是。是人们把“根”遗忘了。当硫酸泼狗熊事件、虐猫事件令人震惊时。人们忘了释迦牟尼提倡的“众生平等”;当人们到处寻找刺激。迷醉于灯红酒绿时,人们忘了老子所道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当那些一杯不满半杯晃的“学者”在台上谈天说地时,人们忘了庄子说过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那些“君子”不择手段争名夺利时,人们忘了孔子呼吁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当那些名落孙山之人自暴自弃、自叹自哀时。人们忘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先贤圣人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被抛在一边,实在可惜。

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过时了:京剧太缓慢,没有跳跃的节奏;书法太单调,没有丰富的;色彩。非也,它们没有过时。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沧桑,一直延续至今,在它的身上一定有一种精髓。这精髓是忠孝仁义,是道德文章;是游子思乡之泪,是勇士捐躯之血:是支撑中国走过兴衰荣辱,走向强大的动力。它已跨越了时代,怎会过时?

有人认为,“洋”的总比“土”的好。应该学习西方文化,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此大谬也。谁说“洋”的定比“土”的好?他们有钢琴。我们有二胡;他们有芭蕾,我们有京剧;他们有苏格拉底。我们有孔丘。应该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学习西方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当年佛教流人中原、唢呐从西域传人。而今不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吗?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应忘了中国传统文化,不要沦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

我们应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多听一些二胡的婉转,多看一些书画的意境,多赏一些陶瓷的精美,多晓一些诸子百家。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汲取前人思想财富中的智慧而成功者数不胜数。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韩剧的热播值得借鉴,它把自己的文化融入电视剧中,给人以新的感受。中国有实力有能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现在,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面临断层的危险。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炎黄子孙们,一定要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让她重新焕发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