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爷爷1200字以上

哑巴爷爷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故乡像是遥远的清梦,让我魂牵梦萦。那柳笛的悠扬引领我入神奇的乐园,那无边的田野让我想要躺在它的怀中向它诉说,那青石子铺成的长路让我想要赤着脚在它上面来回奔跑。

故乡的温暖让如今的我几乎丧失了表达语言的能力。身处异乡,每看到天空中飞翔的鸟儿,总会张大眼睛探问是不是从故乡飞来的;听到乡音,会兴奋跑去看过究竟有没有认识的人;迷恋它乡旧屋,常常企图从中寻觅故乡的模样。

深夜独处,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心不知去留,常会泪流满面。而我最不能忘的还是哑巴爷爷。

他一生孤单,一个人一个家。他的家离我家隔七户人家。每天日落时分,忙完地里的活他总会来我家,老远就“咿呀呀”笑着对我叫。那时我六岁,我不知他喊我什么,看到他的笑我就想飞过去。他的笑是堤坝中静谧的湖水,一尘不染;他的笑是玉米棒上的纤穗,柔软醉人;他的笑是蝴蝶的翅膀,灵动多姿;他的笑是勤劳蜜蜂酿出的蜜,醇浓丰盈。

哑巴爷爷跟我的“正宗”爷爷一样,高个,面庞清瘦,齐耳浓密黑发都落了少量让人心疼的灰白。只是我的爷爷胡须比起哑巴爷爷的强硬多了。而亲爷爷偏偏爱用它来扫荡我的小脸,让我痛不敢怒言,还装作很痛快的样子对他傻笑。

哑巴爷爷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有时我不用抬头,听到脚步声,我便知道是哪个爷爷回家了。我的亲爷爷去忙活顾不了我时,一般都是哑巴爷爷来兼管我的“活动”。

那时哑巴爷爷的手中总有我意想不到的神奇。他“啊啊”喊我,我跑去抱住他的一条腿,眼睛好奇地望着他的手要往哪个方向轻舞,捏紧拳头的大手如万花筒般炫丽,更像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会百般变化。我跳得越高想像抓住他的手,他的手舞得便越快越高。当我跳累了,对他手中的东西不再好奇,闷闷不乐时,他这才把我高高举起。在空中旋转两圈然后放在他的腿上,拿出刚才在空中变化多端的零食或是小玩具。

我吃着他耐心剥开的糖果,给他一个蜻蜓点水的急吻,想要挣开他的“领域”。他慈祥地望着我笑,再从背后变出饼干。我又回转身重新奔赴到他的怀中,他笑得更是开心。起先他只拿出一块,我立马抢过来,就往手里塞。咬上几口,碎末直往下坠。

他看着我一口口吃完,神情专注,像是欣赏他手工制作的瓷娃。等我吃完跑开,他便俯下身去捡落地下残存的饼干碎末,放入口中,细嚼慢品。那个躬身的动作,轻柔,带着怜惜与疼爱,让我终生难忘。

那时只顾好吃,也不知他手中的美食与玩具是怎么得来的。哑巴爷爷自个种的地只够口粮,生活费大部分靠捡废品维持。每天清早起床,除了收捡废弃品还喜欢清扫村中各处垃圾,一天不知多少次。我经常看见他的灰撮里装满牲畜拉下的脏物。他看不惯不干净的地方,他要让它们美好。

亲爷爷说,我吃的东西有少量是别人给他的。他舍不得吃全留给我。大部分是他自掏腰包用微薄的收入换来的。我说,我有两位爷爷,真高兴啊。亲爷爷说,那你把他当真的爷爷了吗?你长大了,会对他像亲爷爷一样孝顺吗?我不假思索说,当然要对俩个爷爷一样孝顺。问他为什么哑巴爷爷会跟我们家这么亲,他说,他们前世是同胞兄弟。

节假日不上学我有时不在家,爷爷奶奶也不用太担心,他们知道多半是被哑巴爷爷带到山上或是长堤上玩去了。

上山,一般他会带上两把铲。挎上竹篮。给我一把小铲,挖一些野菜,松菇,花草。

松菇好吃,但很难采摘,一般都藏在烂草叶,蒺藜丛生的树底下。找得一处便有一窝,把黄枯败叶撩开,那些菇儿矮矮墩墩地坐在那里,终于春风得面,如贵妃醉酒,丰美娇滴。

山的隐蔽角落,最是险峻处长有兰花,月亮花,金盏菊等等少见花草。淡淡花香,持久馥郁。高处,哑巴爷爷是不准我攀的。我站在山脚下,手无寸铁,看着他左突右转,武功了得。纵身起跃的身姿,往往吓我一身冷汗。

他理大把大把的山间野花配上路旁藤蔓做成花环,套在我的头上,对着我手舞足蹈,高兴得就像个孩子。反而我像个大人严肃对他说:“别笑,别笑,难为情……”

挖了一些带泥土的花草,还有荠菜,蘑菇满载而归。想必他怕我累,把我驮在他背上,一手携篮,一手还要掌住我的身子,嘴里狂哼着我听不明白的歌谣,芬芳一路。

回来后,奶奶和爷爷都分外欢喜,找来三两个破盆,填上一些湿土栽上花草,放在院墙上惹来许多野生气息。蘑菇,地菜留一点刚够自家吃,余下全送给左邻右舍。

还有一处爱去的地方是长堤。长堤之水连着汉江,属于长江的支流。堤高约28米。堤上芳草萋萋,牛羊成群随处可见。夹岸成排的杨柳迎风起舞,如诗如画,让人乐不思蜀。

有一天吃过早饭,我随着哑巴爷爷一起赶了四头牛到堤上去放牧。这活儿是他义务接的,纯粹帮忙那些劳务繁重,忙不过来的人家。到了堤上,牛羊随性一抛,任由它们自在啃食青草,而放牛人大多钻到浓荫下稍息。牛一般喜欢吃河堤中腰部的草,那儿的青草很少有人踏足,是故又长又嫩。

那时的我,看武打片看多了,动不动就喜欢以木棍当剑舞,学着影片中的武林高手在高墙上“飞檐走壁”,极高处眼不眨就敢舍命往下跳。要不是被大人及时看见,几次差点摔断了腿。

这次我又想一试身手。牛慢悠悠一径吃草,趁哑巴爷爷不注意,我选了一匹看似温顺的母牛,跃上它的背。扬起长鞭,把它当成骏马开始发力,双脚如鼓狠命地击打它的肚皮。想起纵马飞奔那股冲天的壮志豪情,我情不自禁大叫,马儿,马儿,快点跑!它只顾吃它的草,根本不听我的话。于是我用吃奶的力气抓它的毛发,又是打又是扯,它自岿然不动。把我恨得咬牙切齿。这时,对面几声长鸣,三匹公牛从一丈之外飞奔而来,我骑的母牛见状,像疯了一样地向它们奔去。不知所措,立马抓住些许长鬃,还没反应过来,只听得堤上一位叔叔的声音如万马奔腾:“小心!小心!”……“完了,完了……”

我在“完了,完了”惊心动魄之声中从牛背上腾空跌下,之后又多翻了好多滚,滚到一平坡才得以静止下来。“咿咿,唉唉,啊啊……”哑巴爷爷声嘶力竭地叫着,嚷着,比划着。脸色苍白,混浊的泪水从他的眼中簌簌而下。只觉疼痛难忍,我晕了过去。

不知自己睡了多久,醒来发现自己还在。眼前立着全家人,表情个个沉痛,感觉无限光荣。虽然摔折了腿也值。妈妈在一边嘤嘤啜泣还一边说,宝贝,如果万一你有个三长两短,妈妈是不想活的。我故意把脸偏向一处不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奶奶守着我不停地问,痛不痛,痛不痛,痛不痛。我说,不痛。强迫自己对他们笑。我越笑妈妈和奶奶越是哭得大声,像个泪人。可能妈妈忍不住了,于是跟爸爸跑到楼下去偷偷地哭。

下午妈妈让哑巴爷爷吃饭,他不吃。像是做错了事要惩罚自己一样。夜深,妈妈让哑巴爷爷及爷爷奶奶回家休息,哑巴爷爷竟然拉都拉不走。拉他,他就指着我,非要与我在一起。爸妈没法,从外面端来一碗包面放在他手中求他吃,他只喝了几口水,他难过,吃不下。

我睡在床上,他坐在床边的凳子上,来来回回,一会儿起身看看我上了夹板的双腿,一会儿又过来看着我睡着没有,整整一夜荡来荡去。

医生说问题不大,幸亏孩子小容易恢复,换了年纪大的人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恐怕不是没命也会落得个粉碎性骨折。

第二天天蒙蒙亮,爷爷奶奶就过来换爸爸妈妈回去休息。爸妈让哑巴爷爷一起回家,他还是指着我,不肯走。于是只得把医生叫来亲口对着他大声说,比比划划说我没事了,他才放心离开。

那些天他的田地无心照管,每天来医院,送来他山上采的兰花,含着泪喂着他为我炖的鸡汤。从家到医院大概有六里的路程。他怕汤冷,没有保温瓶,把整个罐子用棉袄包着一并提过来。

我能吃能喝,那是他的幸事。幸福的笑容开在他脸上,倒添几分酸楚,看得我想流泪。

一个月后,我出院,又能活蹦乱跳了。可他再不敢带我外出了。有时他逗邻里的孩子玩,同样给他们零食吃,玩具玩。可是邻居家里大人不许他去碰孩子,怕他把孩子们教成了口吃。只要看到他亲近孩子,不由分说马上把孩子领开。

那时,他的眼神是失望呆滞的。可怜的爷爷,不会说话却不会伤害人家;善良的爷爷,只想着别人,从不去想人世繁华。

小学未毕业,爸爸工作调动。我与父母被搬到另一个城市。爷爷奶奶还是居在乡下,从此我便长期离开了哑巴爷爷。走时也没有去跟他道别。

在我十一岁那年,雪花下了漫天。传来噩耗,哑巴爷爷过世了。被发现时已死了三天。很长时间,我陷入无限的愧疚和痛苦之中。

对于他的爱,我自小就是贪婪地享用,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要如何去回馈。以致我长大,都没有来得及报答。甚至春节也没有回老家看过他一次。对于他我是绝情的,这就是我,小时候还发誓言要孝顺他的我。

雪花把他淹没,世界于他是冰冷的。哪怕在他离开之前,没有一个人能来到他的身旁,关心照顾他给他一口水喝。他的凄苦,他的孤单,他对世间的挚爱统统只有自己知道。

故乡是梦,清澈。而这梦的主角永远是他,哑巴爷爷。

哑鞭

900字 初一 散文

除夕夜里,或说整个的新年里,鞭炮声总是不绝于耳的。看着鞭炮燃放过后留下的灰烟,浓浓的硫磺气息也就在其中弥漫。我当真是厌极了这些的,但除夕佳节,家家都习惯了如此的吧。

高尔基在《童年》里曾经说“不幸的就是节日”,当时看到这句时,我是不置可否的。妈妈仍在和几个阿姨准备着年夜饭,忙得脸上已是布满了细密的汗珠。而窗外,鞭炮声还在响着,空气中弥漫着专属于新年的味道。一会儿的时间,客人们也来了。我只得出去招待招待客人,不少人在吞云吐雾的,我被呛得难受。心里有些厌烦了,倒挺认同高尔基的观点。

受不了饭桌上的推来攘去,酒令笑声。一个个喝着酒倾诉着,颇有要在酒里沉醉的味道。最后无非是让酒麻痹了自己心里的痛苦。当然,用他们的话来说是洗涤心灵或也无可厚非吧。醉过了,一切都空了,都忘了,就此迎接新一年的开始吧。我吃罢饭,便来到自己的房间。我掏出手机,想给些亲友送上新年祝福,也作了倾吐。无奈有些已是换了号码,联系不上了。一个小学时最好的闺蜜,竟也如此,联系不上了。不免以及与她过去的种种,心里无限惆怅,望着天边那浓得化不开的夜色,心境也如此了。而此时,又有多少不能归家的游子在感怀思念呢?不明了的。

耳畔忽而听到了歌舞声,春晚开始了呢。大多数人只看歌舞升平,却有多少人因此不能回家团圆了。而这欢乐,又会勾起多少人的忧伤?也总是如此的,在他人欢声笑语之时,一些人却是心底那思绪难平。中秋望月,他人团圆,笑语盈盈。苏轼却是“空对月,以怀人”,思亲之感难平抑郁惆怅,这才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的,月盈月缺,引人思矣。重阳佳节,身在异地看他人共聚,思念倍加,却也只能“遥登高”“插茱萸”聊慰相思。中国古时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徒生那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在他人欢乐之时,在新年之际,冻死在路旁。原来学过老舍的一篇《北京的春节》,即便是欢乐,也不免带着对童年老北京的怀念。

又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孔乙己来,忆起他那沾着对酒和茴香豆渴望的最后几文铜钱。他心内实是无归宿,无以寄聊的。在张灯结彩的酒巷里,在众人嘲笑下那个不堪的他,再无力反驳,心中或也悲戚吧。这些就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在了他的身上。

突然的,回过了神来,耳边仍响着鞭炮声,只是不那么烦心了。静穆的夜色或许会澄澈一切杂念,让躁动的心产能静下来。

而变得炮声置于无有了,哑鞭在我听来是真哑了,默默地,再炮声里,静静的待十二点的钟声敲响。

初一:梁燕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