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黄天源糕团1200字

百年老店黄天源糕团

12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我身边的苏州品牌”活动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这里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产丰富,真不愧为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出了数不胜数的苏州老字号品牌。在众多的品牌中,我对“黄天源糕团”可谓情有独钟。

相信黄天源糕团店大家并不陌生吧!这家百年老店现在已是驰名中外,店里各式花样的糕点、面团一应俱全。据记载,这家店早在道光元年年)由浙江慈溪人黄启庭与儿子在东中市都亭桥白手起家。当时,他们设立了一个简陋的粽子摊,经过几年的拼搏,生意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至1874年,顾桂林以银洋一千元买下。顾桂林接手后,发挥了自己糕团制作的技能,兢兢业业地经营,商铺里常常是食客满座、生意十分兴隆。顾家子子孙孙也都踏实能干,自此将店铺开得越来越多,服务水平也越来越高。

随着黄天源糕团店的飞速发展,糕点品种也越来越名目繁多。除糖年糕、神仙糕、重阳糕等十二时令糕团外,还供应老年人做寿用的寿团、寿糕,姑娘出嫁用的蜜糕、铺床团子,小孩满月和周岁生日用的剃头团子和周岁团子,入学还有扁团子,新屋上梁和乔迁之喜有定胜糕等。糕团的大小、形状也五花八门,最大的几斤一方,最小的一斤十余方块,自大至小可垒成宝塔形、菱形、球形……,还有糖元宝,巨者如拳,微者若拇指,任客挑选,常常使顾客挑花了眼,不知买哪一种好,恨不得每样都来一块。制作糕点的师傅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糕点外观呈现得越来越精美,师傅们从蛋糕裱花中得到借鉴,设计制作出“松鹤同春”、“龙凤呈祥”、“凤穿牡丹”、“嫦娥奔月”等富有吉祥寓意的糕点,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让人耳目一新。

在诸多让人垂涎三尺的糕点中,我最喜爱的是一种颇有名望的“糖浊龙头”。它进料严格,一定要购自宜兴产的,质地细腻易酥的山芋,这样制作出的点心才最为上乘。使用的白糖选用上品,烧煮过程中力求粗货细做,极为认真。加工时先将山芋洗净,用大盆堂文火焙烧,半酥时加白糖收膏,要求糖味透心才能起锅,再浇上精心熬成的糖油,随后就可以上柜供应了。只见糖油龙头山芋油光透亮,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味浓郁,入口酥糯,那滋味美得真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咬开后可看到满心通红,真是秀色可餐啊!我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吃了一口又吃一口,不一会儿,它就被我消灭完了,真让我回味无穷啊!

历经百年的黄天源糕团还有不胜枚举的荣誉年国庆节时,在三清殿举办的苏州市饮食展览会上,黄天源冯秉均师傅用米粉捏成的一座三清殿模型最为引人注目,它长宽各近60厘米,高达1米,飞檐翘角,青瓦黄墙,正门中间12扇长窗雕花镂凤,殿上三神金光熠熠,30根柱子根根笔直,殿前宝鼎线条挺拔,不禁使人啧啧赞叹。周瘦鹃特为此撰文,赞扬道:"真是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

如今,黄天源糕团品种已达200多种,每天都供不应求。这些产品通过苏州本店和设在北京、上海、南京、安徽、新疆等地区的分店进入千家万户,并远销海外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苏州食品节"中,百年老字号黄天源糕团,深受香港同胞的欢迎,人们争相购买,大饱口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令每一个苏州人倍感自糕团的天堂——黄天源糕团,是真真切切的苏州品牌,更是我们苏州的一豪与骄傲!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六(10)班 徐淑媛

百度回忆

1000字 高一 散文

很多次,我总会像蒙太奇所剪切的镜头那样,希望在下一个蓦然回首,寻找到我曾经遗落在灯火阑珊处的回忆。

——题 记

小时候,外婆总会用她那长满老茧的手抚摸我的头,用她那绵绵的闽南语对我说:“乖仔,要好好读册(读书),长大后才会有路用(有出息)。”而我,也会用稚嫩的闽南语回答她:“会啦,会啦。”然后,祖孙二人笑得灿烂。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上了小学。学校规定要讲普通话,于是,我有了讲普通话的习惯,在学校讲,在家里也讲。那时候,讲闽南话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很没品位的行为。城市里的小孩儿把普通话、英语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开口不会ABC,卷舌读成平舌,很容易被当成乡巴佬儿。于是,我也在这种全民开讲普通话、不时冒出ABC的大潮中,渐渐地忘记了我的母语——闽南语,成了一个只会听不会说的本地小孩儿。

又一次回到外婆家,外婆在与我话家常的时候出现了无法沟通的局面。我讲我的普通话,她讲她的闽南语。我们的对话甚至需要妈妈的翻译。当外婆了解到情况后,不由地摇头:“夭寿啊(天啊),这就是读册学到的东西啊?”

上了中学后,有一次当义务小导游,一位广东的客人请求我教他说几句闽南语,我愣了好久:“我不太会说,不是大家都提倡说普通话吗?”那位客人用他那带着广东腔的普通话告诉我:“讲好普通话,可也不能忘记你的母语,你们这里不也出了个林语堂,他买菜时难道不说闽南语?记住,你的母语是你的根,是你的祖宗赐予你的宝贵财富。”那时候,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在学文言文时,老师为了让我们便于理解、记忆。让我们用闽南语去读一些词。譬如文言文的“滑”读作“g^”,这与闽南语的“滑”的语音相似,还有文言文中的“筷子”是写成“箸”,这也与闽南语中“筷子”的读音相差无几。之后,老师又教我们通过闽南语去辨别对联的上下联,这比语文书的平仄调简便多了。那时我也了解到,闽南语是汉语中的活化石,它与北京话、英语等一同作为地球人向太空的问候语被搭载升空。它不仅代表着一种古老文化,同时也是时下联系海内外侨胞,台湾同胞的重要语言。

于是,我开始在家多讲闽南语。做到上课讲普通话加英语,回家学习闽南语的一种生活学习模式。慢慢地,我已能娴熟地用它来讨价还价,用它来和外婆话仙(聊天)。回忆又重新被拾起,外婆也开心地点头:“读册要好好地读啊!”我也会用标准的闽南语大声地说:“会啦,会啦。”

如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都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学好普通话、英语的确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忘记你的母语。讲好母语,是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是对生你养你的土地的敬仰,是重拾你成长回忆的棒棒糖,也是支持你一直努力前进的指南针。

母语,让我在下一个回首间,照亮了我寻找了千百度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