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

1000字 高三 读后感

一曲大江东去,两赋流传千古。一种情怀,泯然自尽。苏东坡,一代传奇才子,文化巨擘。而《苏东坡传》正记叙了苏轼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仕途。而读懂《苏东坡传》,方读懂了苏东坡随遇而安、刚直不阿的根源。

初读此书,确实晦涩难懂。毕竟为著《苏东坡传》,林语堂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苏轼的书简札记百万余言,须一一细品,方可著成这部震撼的作品。正因如此,我也曾几度有过抛下此书的念头。然而静下心来静静咀嚼,唏嘘过后,方知苏子人生之坎坷,身世之浮沉。久而久之,方领略到其中的乐趣。

苏轼的一生大多是在贬谪与诗文中度过的。“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南迁了大半辈子,感叹世事无常之时,也难免为一腔壮志难酬而愤懑。一路受贬,又怎一个“愁”字了得?看着百姓在“青苗法”的压迫下苦不堪言却无能为力,又何尝没有受到心灵的拷打!流放在外,内心悲苦,也惟有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聊以自慰罢了。

然而,妻子病故,老父病逝,朋党之争,仕途不顺,种种困苦都未能压倒他。原因为何?惟有苏轼的人格支撑着他啊!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世间诸人,有的以道德立世,有的以才华闻名,而苏子既可化雄鹰搏击文坛而夺取桂冠,亦可翻越高墙以人格立世!贬谪拗不过他的人格,身处异乡,他从未放弃过上书朝廷,去反抗那祸害苍生的新法——尽管石沉大海。纵使神宗一味支持变法,但他不曾阿谀奉承过,不曾溜须拍马过。以人格而立世,又怎会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其不得开心颜?其人格如此,顶天立地,世人又怎不会被他折服?

荣格曾说过:“一切文化最后都将沉淀为集体人格。”人格是文化的精粹,人格是民族的灵魂与标志!谈及人格,不禁想起了台湾作家林清玄,三十岁即名扬四海。却一反当红作家的风格,摒弃名利,潜心问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不正是佛家文化沉淀而成的人格吗?

正如林清玄一般,古今中外,我们都不缺乏有人格的人在。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杜工部可以不因强虏所迫而所屈,哥白尼可以坚守真理而被大火焚身,梵高可以不因非议而贱卖其画。正所谓“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苏轼宁在《念奴娇》中怀古自伤,也不愿向他人示好,可见人格对一个人又有多大分量。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一个人能否以人格而名垂千古,仍需后人评判。人格的建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正因为蜕变,我们的人生才有了辉煌。然而当今世上,先人的优良传统正在消逝,为了利益,人们可以舍弃人格,是亦不可以已乎?我们确有改变现实的责任了!因为历史向我们证明: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衣阿权势者,凄凉万古!

读《苏东坡传》,如品一盏清茶,品得久了,那馥郁的清香方能沁入心脾,那崇高的人文情怀方能烙印心头。读完苏子,顿悟人生。

考试

400字 三年级 叙事

今天,上英语课的时候,夏老师突然说:”今天,我们不复习了,我来考考大家,我没有通知大家事先复习英语,你们能考多少分?我就来个突击检查,看看你们平时的英语基本功掌握的怎么样?“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窃窃私语起来了。大家都担心的要命,我也不例外,这下可怎么办呢?没复习过能考的好吗?考砸了,怎么办呢?只见,夏老师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呢?她利索的发下了试卷,我一拿到试卷,就抓紧时间看题目,因为有听力题目,我得先看看题目是怎么样的?试卷发完后,夏老师就拿着听力资料报起听力题目来了,我一边仔细的听着,一边认真地作答,不一会儿,听力题就报好了。哦!谢天谢地,总算听力部分结束了,还好,没碰到什么难的题目。接下来,我要攻破的是笔试部分,我小心翼翼地做着每一道题目,总算还是比较顺利,我很快就做完了,然后,我认真地检查题目。过了一会儿,就下课了,夏老师把试卷收走了。

通过这次突击检查,让我明白了,只有时刻做好准备,什么时候突击检查都不怕了,以后,对待学习还是要一丝不苟,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三
读后感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