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锡有话说(2)1200字

华锡有话说(2)

1200字 高一 日记

锡说“百家讲坛“现象

眼下国学的话题越来越引人关注,然而却有明显的两极。一方面高等学府设立了国学院或国学专业,筑起了国学热的新平台;另一方面大众面对年轻孩子的语文能力差深感不安,呼吁加强文化基础的学习。这便给沟通上述两端的媒体以极好机会,《百家讲坛》现象便应运而生了。

《百家讲坛》的初衷原本是展示专家之精,可和者甚寡,收视率上不去,百姓也没有完全认同。于是便改弦更张,以专有领域的大众化,让普通观众从一个通俗的语境里获得古代文化知识。此举亦和盼国学兴起的舆论相呼应,推波助澜中造成今天的《百家讲坛》热。在这一现象中,有两点值得思索,一是历史故事化,另一读典私语化。前者以易中天、纪连海为代表,后者以于丹讲《论语》为滥觞。

从刘心武讲《红楼》,到易中天品《三国》,再到于丹说《论语》、《庄子》,这些仿佛在骤然之间火爆起来的作家、教授、专家们,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处在褒贬的漩涡之中。褒之者称赞他们讲得好,生动传神,听得过瘾;贬之者指责他们胡言乱语,毫无学术价值可言,因而不屑一闻。设若归纳一下褒贬者的身份,除个别情况外(如红学家周汝昌赞扬刘心武),大致是支持“百家讲坛”开这类讲座的多为普通听众,而“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们则是反对者居多。这种泾渭分明的受众群落划分,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有特点的社会文化现象,我姑且称之为“百家讲坛现象”。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爱看《百家讲坛》、喜欢那些“学术明星”呢?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陶东风分析说,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进步了,比较富裕了,但是心灵上的苦恼不但没有减少,似乎还增多了。面对新旧事物的变迁,许多人在工作、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存在烦恼、迷惘和孤独感。这时,他们需要一个“引领者”来安慰、启发、引导,解决道德困惑。而追求和谐、中庸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好能满足这种精神需求。

《百家讲坛》的成功就在于看到了广大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现实需求,捕捉到了在物质虽然丰饶充沛而精神却相对贫乏的当下,人们干涸的心田是多么需要雨露的滋润。试想《百家讲坛》的一些讲座,如果不是涉及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对真、善、美等终极价值的追问,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也不会受到观众的欢迎。

前不久,网络上出现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10名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生,在帖子里用词“激越”,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要求“《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其实,对《百家讲坛》来说,类似的质疑并不陌生,栏目“火”起来后,赞成、反对、争论的声音,就一直不绝于耳。

俺说两句:对于这个现象来说社会上的舆论还是挺多的,但归根结底还是骂的多,每个东西特别是新事物刚应运而生时一定有很客观的两面性,一个是都承认,然后火起来了,下一种是被历史所淘汰。

《百家讲坛》一味追求快餐文化,大众化,平民化,这样才能在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真正的让古圣先贤的文化继承下去,利用传媒这个形式传播未尝不是一种好事,更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但是有些专家学者的名利化更是让文化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我真的希望真正的文化等够传播下去,不论什么形式,什么方式,如果真正的做到平民化、大众化,就要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东菏泽巨野县实验中学高一:李华锡

华韵精魂

1200字以上 高三 散文

(一)

凉凉的月辉、素洁的微霜照映着苍白的面容,隐隐的山涛、清澈的泉水律动着圣灵的神韵。仿佛是命运的巧合,无锡惠山下的“天下第二泉”等待着眇者阿炳的到来,泉因人而扬名,人因泉而降生,人和泉结下了难解难分的生死奇缘。聆听《二泉映月》,久了,就有强烈震颤的力感。浑厚与低沉的是忧伤、哀怨的生存悲鸣;高昂与雄伟的是愤怒、悲慨的命运抗争;清脆与悠扬的是悲壮、雄健的生命礼赞。这宏丽的乐章是阿炳用眼泪、热血和生命呕沥出的精品。

(二)

凄恻悲苦的呜咽,满蕴了人生际遇的哀伤与无奈。月亮刚刚升起,还没有来得及把她的光辉撒向人间,就被乌云遮去了蛋黄似的嫩脸,天空黯然了,把一个黝黑的、凄冷的世界留给了大地。眢目的小童执著乞讨的竹棒,冒着刺骨的寒风,摸索着在逼仄的小巷踽踽独行。他衣食无着,生计维艰,大户人家的残羹冷炙是他的美味佳肴,好心人穿剩的一衣半衫是他的隆恩礼遇。脆弱而扭曲的小生命在黑暗中流浪,过早地饱受着世态炎凉。双目失明使他失去了做人的平等资格,失去了人的尊严,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因这凄凉的身世而呜咽。

厚厚的乌云下的月亮也许升高了吧!而灾难却降临了,国土沦丧,山河破碎,战乱频仍,兵连祸接,街市凋敝,芸芸众生,颠沛流离,难保朝夕。

古老而邈远的旷野,到处是一拨又一拨逃难的市民和村民。远处隐隐的隆响,不知是雷声还是枪炮声,和着凛冽的寒风与凄厉的冷雨传进人的耳膜,生生发痛。潮水般涌来的遭受罹难的人们,急促的、艰难的、漫无目的地向前奔、向前奔,前面有多远,还要走多远,没有人知道。何处有他们的人生梦想呢?

(三)

然而生命在抗争。月亮终于冲破了乌云的阻挡,从厚厚的云层中喷薄而出,终于向大地洒满了她的清辉。那哀伤、惊恐、痛苦、高昂生命的春水,在刚刚开化着的大地上奔流,向着明媚的世界汇集。慢慢地,春水聚集成自信而强劲的力量,以震撼人心的威势冲毁了既定堤坝,不可遏制地向前奔涌着,奔涌着……

生活的艰难、生存的耻辱砥砺着罹难者坚定自傲的意志。求生的本能在欲望的驱动下变得更加富有韧性,生存的力量挣脱了精神的桎梏,活下去的勇气表现得那么刚毅和顽强,生命勃发了锐不可当的全部张力。

这不屈于命运之神的精魂,在那丰腴而铿锵的颤音里,蕴含着命运的悲惨,生存的雄健。人的命运和民族的悲壮自觉不自觉地交融在一起了。生命有了精神的皈依,生存就有伟大的意义。一个敢于面对坎坷命运的民族,决不会屈从于命运的坎坷。

(四)

不屈于凄惨的生命终于走出了阴影,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眼前是广袤的原野,洁白的月光泻满大地,温婉的春风在旷野骀荡,轻拂着人的肺腑;清澈的小溪叮咚声声,蜿蜒东去。原野上百草丰茂,繁花似锦,清香馥郁,沁人心脾。蝴蝶在鲜艳的花蕊上翩翩起舞,装扮着美丽的身姿;欢乐的黄鹂婉声啼啭,荡漾出满怀生命礼赞的调子。

动荡的生活终于趋于平静,人间有了青春、温存和幸运,长年失血的脸庞布满红晕,胜利后的喜悦使苦难的人们涵满了笑意,情绪在昂扬、高涨与激动……

盲艺人阿炳,名叫华彦钧。他常常着一袭破旧的竹布长衫,手执二胡,踽踽来到“天下第二泉”边,赴那生死相依的千年之约。月轮如巨璧沉浸在清泉中,明镜似的泉水映射出苍翠的青山和皎月的纤影,微风徐徐,山涛阵阵,声色俱佳。绝妙的景深就是艺术魅力的最高境界。他得到了来自天籁的启迪,那是他抗争命运的精魂,也是他艺术力量的源泉,于是二胡悦耳的旋律在空中悠悠飘荡。这自然之韵和生命之韵谱写的明月清泉曲,倾诉着罹难人的悲惨与抗争,也奏响了民族的悲壮与坚强,使人心胸顿开,气荡神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格一起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日记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