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军人800字

风雨中的军人

800字 初一 叙事

林子像一块面团,四周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像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诺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的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这房舍是军人的“家”。可是在这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并没有在这里。他们在艰苦的训练场上继续着未进行完的训练。即使风刮的再大,他们也不退缩。他们不为狂风所动,坚持着平常的训练。他们时刻准备着为国家而献身,为人民而献身。

忽然,天空像被劈成两半,发出惊天动地的声响,其中夹杂着电光火花。不久,豆瓣大的雨点从天空中洒下,愈下愈大,像是一只老虎,汹涌的朝大地冲来。风随雨越下越大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训练。

在这雨水冲刷的训练场上,湿滑的水泥地像是藤蔓,缠住了他们的脚,迫使他们不得不与大地亲密接触,即使摔伤他们也不停止,他们像是训练场上的铁人——拥有非凡的毅力与超强的恒心。

但最使我敬佩的是军人那面对死亡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他们那如亲兄弟间的兄弟情。

军人有着钢铁一般的信念,在面对他们认为对的事的时候,他们可以为此付出一切,以至于自己的生命。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军人的气概更是一种常人不可匹敌的精神。

军人之间的兄弟情比亲兄弟更坚固,他们可以为了兄弟舍弃自己,他们间的兄弟情是时光所不能磨灭的,时光只会使这份情谊更深,指挥使他们更加思念彼此。

如果你问我,军人是什么?我会告诉你,军人是国家的守护者,是人民的守护者。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军营,这艰苦的地方,接受着最为艰苦的训练,但他们却从不抱怨,他们深信:只有艰苦的训练,才能在危险中解救国家,解救人民,保护自己爱的家人。他们互相信任彼此,互相激励彼此,走过一段又一段的艰苦岁月。

雨越下越大,淹过了座又一座村庄,军人们将履行他们的职责,他们将去一座有一座乡村,保护他们所爱的人民与祖国。

在风雨中读懂军人。

陕西西安新城区西安爱知中学初2016级10班侯玉珊初一:吾心不明

历史的记忆

900字 高二 叙事

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以丰富的想象,敷演了张继在落榜的不眠夜写下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张继虽然失去了原本期许的马蹄轻疾衣锦还乡的荣耀,却被历史记住了他那晚的失意忧伤,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于是一千二百年后的今天,世人依然在吟诵那晚他写下的诗章,却无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

历史也是有记忆的么?如果有的话,历史为什么不记住金榜题名的风光状元,而选择铭记一个名落孙山的落魄士子呢?我们回首历史时可以发现,原来历史本身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身心受到巨大的创伤,但他忍受着耻辱与痛苦,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执着,实现了当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誓言。他用自己饱经沧桑的双手,完成了《史记》这一旷世奇着,给后世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宝贵文化遗产。而“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已成流传千古的佳话。他用全部精力编写的《太史公书》以及他在谤议和嘲讽阴影中磨砺出的坚强与刚韧,都被历史的记忆深深地镌刻。

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一代又一代的文官武将随春秋代序,又有几个能被历史所铭记呢?而“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东平仅仅为官七日,有着清风一样的政绩,却处处受人排挤。他穷途无路时狂饮烂醉,放声号哭;他对待他人时爱憎分明,擅用“青白眼”;他处在强权乱世时清正高洁,从不曲意奉承。他放浪形骸的行为与直截了当的表情如婴儿赤子般单纯明快,也同样被历史的记忆清清楚楚地记载。

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谪贬到黄州一方窄窄的水土。他的政敌窃笑着,看他不羁的灵魂如何消沉,看他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那个三月的一天,苏轼在通往黄州郊外的途中,恰巧遇上一阵雨。面对突如其来的料峭风雨,他依然且行且歌,从容不迫地跋涉在泥泞中。是啊,刚刚遭遇过一场政治上不测风雨的他,不也是从那锁定周身的阴冷无情的目光中,从那灭顶而来的流放异地的谕旨中,从那在心头挥之不去的如梦魇般的日子中气定神闲的走过来了吗?现在面对眼前的萧瑟,怎么能不达观从容呢?而就是这灵动的一幕在历史的记忆中永不褪色。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像流水一样永不间断。历史的记忆如铜制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声,足以穿越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历史所铭记的,不仅是司马迁尽心竭力创作的《史记》,更是他坚强刚韧的意志;不仅是阮籍清廉的政绩,更是他坦诚直率的品性;不仅是苏轼由感而发的《定风波》,更是他达观从容的作风。所以说,历史记忆的选择,必定是深刻而睿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叙事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