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北京800字

北平,北京

800字 初二 散文

北平,北京,远去的北平,存在的是北京。远去了什么,又存在了什么?

北京,拔地而起的是什么?唔,我说,北京有中央广播电视塔,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国贸,以及以打不着车而闻名的三里屯。唔,很高很高的楼,很前卫很新潮的设计,很多妆容精致西装革履的人在里面穿梭。这里每天发生很多牵动全世界的事情,它们代表了北京。

人们越来越向往北京,他们狂热的谈论着那个新中国的心脏,但,那是北京,你还记得北平吗?

唔,你说北平见证了 很多屈辱的历史,两次被外来侵略者闯进,还有火烧圆明园,留着大辫子的人们,成天念叨“之乎者也“的人们,木质结构腐朽庸俗的宅子,还有好多呢,多没劲,说这个干吗?仅仅是这样吗?我的朋友。

北平,它是否有过雕梁画栋的辉煌;是否有过雕栏玉砌的纸醉金迷;是否有过“兼容并蓄“的新思想,答案是肯定的,它甚至是五四运动的中心城市……

北平啊,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北平啊,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大宅门;有弥漫着芍药香气的小巷;有张恨水“能代表东方美的城市,在世界上,除了北平,恐怕难找第二处了“的感慨。记得去颐和园,移步换景,步步皆景。拿着相机疯狂拍照,我看着近在咫尺的锃亮的玻璃幕墙大楼,有点儿杞人忧天的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颐和园也难逃北京古城墙的命运。想到这里,林徽因和梁思成为那城墙而哭泣的情景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北平渐行渐远了,一位年岁已高的历史老师对我说,北平是个奇迹啊,沿着中轴线可以对折,规矩着呢。明明是自豪的话语,他却闪着泪光。我理解,生于斯长于斯习惯了古色古香的眼眸如何接受那新一代的水泥丛林。他们怀念过去,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没人能够阻挡。

我在偌大的北京城中七扭八扭的转悠,看见上了年纪的老北京,听见他们操着浓厚的京腔儿。看见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年,听见他们流畅的普通话偶尔夹杂着一两句英文。我想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贯穿始终的就是包容。不断地吸收,融合,再创造出新事物。

北京的地铁呼啸而过,带走的似乎不只是形形色色的乘客,留下的似乎也不只是渐远的轰鸣。

中秋

450字 初一 说明文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汝州市四中7年级 陈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