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老兵今何在贫病交困度余生1200字以上

幸存老兵今何在贫病交困度余生

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八百壮士幸存老兵王文川:如今重病缠身生活艰难在阴暗潮湿的房子里苦度余生!

1937年8月1

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开展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战斗历时三月余,杀伤日军6万余人,后终因敌强我弱大场防线被突破,守军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命率领部队掩护主力转移。于10月26日进驻上海四行仓库誓死固守,激战四昼夜杀敌二百余人,伤敌无数。震惊了日本和世界,同时也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和倭寇的入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谢晋元团长和八百壮士的英雄壮举,永留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我们后辈深深地怀念他们,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2007年8月13日我们少儿新闻小记者应邀采访了凇沪抗战纪念馆主办的凇沪抗战70周年纪念会,我们采访到三位当年参加凇沪保卫战的幸存老兵,其中有一位王文川。

8月13日上午10点,我们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年已九十高龄坐在轮椅上的老人.

他.就是70年前谢晋元部队的重机枪手幸存老兵王文川.

我们围堵在老人身边采访,王文川老人今年90岁了,思维清晰.

由于时间短,后面还有电视台的同行等着为老人做录象,我们把准备好的采访提纲简要地询问了老人,最后我们照惯例问了一句“您现在的生活怎么样?”老人顿时把脸沉了下来,家人随即将我们拉到旁边,说:“这个问题老人听了会很伤心的,”我们一脸惊愕“为什么?”他的大女儿回答我们:“一言难尽。”听了她的话我们惊呆了,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一直围堵在门外,想刨根问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一言难尽,等电视台采访完了已是下午四点多,我们又上前询问,他的家人吱吱唔唔打发我们。采访结束了,总觉得有件心事,这到底怎么回事?事后,我们和老人的家人联系想问个究竟,未果。后又多次找中国作家协会的方军老师询问,作家方军告诉我们,老人的近况很不好,如果有机会,你们来北京看看。

编辑部要交稿,我们从哪切入这次新闻事件?如果写王老的过去,历史上的事,报纸上和电视台早已什么都有了;我们在犯愁,考虑再三,我们觉得还是从老人的家人吱吱唔唔打发我们开始下笔。时已9月头上,当即决定,立刻北上,去北京老人家中实地探访。我们坐9月1日晚上8点36分的火车,2日上午9点多抵达北京。采访由中国作家协会方军老师全程陪同.还没到王老家,方军老师就告诉我们,王老听说上海的小记者要来看他,一早起来让女儿替他穿上干净的衣服,一直叨念着我们什么时候能到,说是“上海人的后代来看他了”真让我们感动.

王老家住在北京一栋老式公房内,我们走到门口,昏暗的过道,走进门里,一股浓重的霉味扑鼻而来,楼上住户渗下的污水沿着斑驳的墙壁形成一条发黄的彩带,旁边大片的墙面已脱落,老人赖以生存的厨房间内乌黑油亮的煤气灶和墙壁还有密不透风的黑窗户,锅碗瓢盆放在两边被油烟熏得发黑的架子上.大约不足0.5平米的卫生间里没有洗澡的地方,墙壁上镶嵌着两根锈迹般斑斑的污水管和自来水管.老人睡觉的床边放着瘫痪病人用的便器和污物篮,紧靠床的是白里发黑的墙壁,整个房间给记者的印象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阴暗潮湿.简陋的家具据说用了几十年了,大房间前有一个小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杂物,杂物上有三根新鲜的大葱,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老人喜欢吃大葱,说是能治病,能省钱,这就是老人一天的主食!

随后老人的大女儿王秀英告诉我们,

“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也不太乐观。54岁时,因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下肢不能行走;双眼患有白内障,眼底视神经萎缩,近乎失明;还患有老年性前列腺炎,并伴有心脏间歇多次住院;大?骨折,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没钱住院,只能靠我们子女轮流照料,因为老人每月只有900元的退休金,老人共有五个子女,其中两个女儿下岗在家,另外三个已退休,经济条件非常拮据,对老人也是无能为力。老人由于身体不便,不能去卫生间,只能在屋内大小便。破旧的房门、窗纱抵挡不了蚊蝇的进入。

时已中午,大女儿王秀英给老人做午饭时,记者发现,大房间的桌子上放着一叠王文川老人在医院的帐单,随手拿了几张在看,

大女儿王秀英发现后马上过来制止,说,老人不让人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老人吃午饭时,大女儿小声地对我们说,为了不让老人操心,他们五个子女千方百计让老人的日子过得好些,有时实在没钱时只能瞒着老人向朋友同事那里去借些钱来,给老人买一些营养品和不能报销的药……

这次老人的上海之行,陪同来沪的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方军老师为老人做了几张重访上海四行仓库和参观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放大的照片,老人非常高兴,整天坐在轮椅上,望着那些照片,我们行将告别时,老人拉住我的手,希望通过我们谢谢上海人民对他的关心,因为前不久,他收到了几位上海市民寄给他的慰问金和慰问信,还有上海凇沪抗战纪念馆给老人的慰问金.

.采访结束了,记者的心情很沉重.

“8•13”淞沪抗战纪念日过去了,年逾九旬的王文川,除去在相关抗日战争的纪念日以外,再也不会有人能想起他来,他将在那间陈旧的屋子里默默地生活下去。直到自然消失。……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抒情散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常规的作文课就是拟定作文题目,提出要求,指导写法,然后学生写作。这样的课,学生感到乏味,作为老师的我,更感到头痛。如何让作文课生动起来,让学生爱上作文课呢?这个学期我尝试的上了两堂让我比较满意的作文课。

第一堂是第一次作文课,作文主题是以“我”为话题,写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写这样的文章,写好固然重要,但这也是一次让学生们在班上,让同学了解自己、推介自己的一次好机会,所以说比写更重要。对于刚来到一个新环境的初一新生来说,互不相识,连招呼还没打过几次,要上台而且还要带点文学味来介绍自己,这无疑是个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走上讲台向同学展现自己的风采呢?我试着分三步走:一是写自己的小档案,二是说说别人眼中的我,三才是说自己。在进行前面两个环节时,我在黑板上都作了相应的提示,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并且我有意的让几个同学上台读出自己所写的,当然我也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赞许,课上到这里时,学生的上讲台欲望加强,于是到第三步时,展示自己风采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当然他们的发言也是一浪高过一浪,比如有张恩威聪明睿智的发言,有肖睿颖充满激情带有动作的慷慨陈词,还有朱春霖、王涣宇的搞笑诙谐的单口相声……学生们说得如此精彩,写起来那就是得心应手、一气呵成了,大多数的同学都写出了较好的习作,也可以这样说,这节课学生在快乐中作文,丝毫没有作文的压抑感,当然这也是我想要的效果。(这节课黄校长在监控室也略知一二,不知他的感受如何。)

组织作文课重要,但作文讲评也很重要,在进行作文讲评时,我抛开了以前的那种纯粹教师“吹擂”,而把这种评析的大权交到了学生手中,于是就有了我认为较赏心悦目的第二堂作文课啦。在上课之前,我把上次的没经过修改的优秀习作(也就是《童年趣事》的习作)印出来,每人分发一份。课中学生的活动我分成两步,一是动笔点评这些习作,点你自己想点的习作,要求学生一定要动笔,提示学生,可以找出好的句子进行赏析,也可以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二是上讲台来讲你所点评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这些习作是身边的同龄人所作,他们易看懂,再加上能借此机会“奉承奉承”一下好友、“讪笑讪笑”一下“仇敌”,上台点评的真是争先恐后,有着不上台誓不罢休的气势。这堂课中不时传来我们师生的欢笑声,我不但为自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高兴,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精彩到位的点评而愉悦,比如,齐嘉裕点评陈高迪的习作是:选材新颖,斗蛋这件事写得生动有趣,尤其有些词语精彩工整,如“泣鬼神,动天地”;还有田梓辰、成晔戏说陈彦琳的习作趣味性强,但有些失真等等。当然,这节课最后该出场的是我啦,我总结了这节课,把学生们好的表现大肆渲染的表扬一番,不足的、该注意的地方也跟学生们交流了一番,统一了思想,为以后的作文点评课定方向、正框架。

学生们对这两堂课感觉也很好,下了课,他们与我交流时,有的埋怨老师为什么不多叫他发N次言,有的感慨这堂课时间怎么就这么短等等。面对这群可爱、热情的学子们,我也思绪万千,感谢他们对我的肯定,同时也激励、鞭策着我,因为我下堂课又能带给他们什么惊喜呢?

我对一堂成功课评判的标准是:不是老师讲得如何精彩,而看老师导得学生如何精彩。我觉得老师有时应该大胆的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充当演讲者,老师则当忠实的听众。我总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抒情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