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年糕900字

打年糕

9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我在过年时最想看到的就是打年糕了,这不,我刚一听到老家又要打年糕的消息,就一定要拉着爸爸妈妈去看。车一停,我马上向农家小院飞去。原来,这个村里的几十户人家都在这里打年糕。

“咚、咚”,大木棰敲击石臼的声音,像打雷一样震耳欲聋。我好奇地四下张望,只见晒场上并排垒起了两个“老虎灶”,锅子上面是两个大蒸笼。蒸笼里热气腾腾的。里面蒸的是什么东西?张家大伯看出了我的疑惑,走过来,打开了蒸笼,笑着说:“小秀才,城里人还没看过打年糕吧。来看看里面是啥?”

蒸笼一揭,一股白汽像潮水般涌了出来。原来,里面蒸的是白白的糯米粉,平平地铺在蒸笼里的纱布上。缕缕的热气白雾,夹杂着米香,迅速裹住了每一个人。炉下的火烧得旺旺,把我的脸蛋照得通红。

“好了,起锅了!”那边李家二叔揭开了另一个蒸笼,我赶紧钻过去看。李家二叔与张家大伯一起紧紧地攥住纱布的四个角,就像打渔人提起满澄澄的鱼网一样。“来喽,让让!”他们两个稳稳地向屋内的石臼奔去,我奶奶顺势往糯米粉上抹冷水。“啪”一声,那大粉团子就翻个身,滚进了石臼。

随后,李家二叔举起了10多斤重的大木棰,涨红了脸,一下一下地使劲向石臼里的大粉团子砸去。“啪—啪—”粉团子像顽皮的孩子一样,似乎跳了起来。紧接着,奶奶用手醮了凉水,猛地将粉团子翻了过来。在一砸一翻之间,粉团子变得越来越富有弹性。“噗!”眼之间,粉团子被捧进了圆匾之中。边上的大婶们用线切下一小块,醮上桂花和白糖。一股甜甜的味道,让口水像放开闸门似的汩汩往外冒。在我张家大伯用一块醮了点水的白布,盖在上面,他用力地压,眼之间,一个超级大年糕就出来了。那可是一个大圆匾似的大年糕!

我作为“特别嘉宾”,有幸受邀在年糕上“点花”。你可能不知道什么叫点花吧?我来告诉你,,“点花”就是用一把大人手指粗的小稻草束,醮上胭脂红,在年糕上轻轻点。年糕上就会留下一个个红色的像梅花一样的印记。我小心翼翼地拿起草束,轻轻地在年糕上一下一下地点。呀,一朵朵红梅花绽放在年糕上了!我欣赏完了自己的“作品”,就用毛笔醮了胭脂红,在一些年糕上写上一些户主的名字。过两天,这些大年糕被分成小块年糕后,就会到这些人的家里去,为大家增添新年的喜气。

听大家说,以前村子里打年糕是一件头大的喜事。光是看打年糕的人,进进出出可真不少。现在,除了打年糕的师傅外,不多的只是几个老人或者孩子,而且很多是不过看会儿热闹的。不知道再过多少年,这样的热闹还有没有?

打开“第三只眼”

1000字 初三 记叙文

女娲造人可惜得很,也吝啬得很,她只给了人两只眼睛。所以千百年来,人也渐渐习惯了两眼看世界的生活,进而也便习惯了一颗脑袋去思索世界的方式。于是有人简单到固执地认为物质只可能由一种基本粒子组成,于是拼命又拼命地探索,拼命又拼命地出了一批理论家,最后居然也研究出了点儿成果。但也可惜得很,至今仍未找到浮在幻想中的基本粒子,倒是牺牲了几辈物理学家。我不禁疑惑:这世界原本就复杂,这答案难道不也千变万化吗?

这样一个故事,它简短但却常令我深思:两个同样大的小孩,一个生性开朗,成天乐哈哈,另一个则成天苦着脸,动不动就哭闹。他们的父母为了改变两个孩子的性格,只得把爱哭的那个关进一间小房,房里堆满了玩具,可小孩仍然皱着眉不肯笑。无奈,父母又把爱笑的小孩搁在另一间小房里,房里除了满地的马粪别无它物,可小孩却乐得手舞足蹈。父母见了倒吓一跳,问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小孩说:“瞧啊,这儿全是马粪,看来有匹不错的小马在附近。”真是语出惊人!初读时我也惊诧,这小孩敢情是“乐天派”的小祖宗。但读罢后细细体会,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小孩为何乐观到这种地步,想来他看东西是变了法儿的。也就是说,马粪在他眼里不再是马粪,早已经“深化”成一匹马了。可见小孩子眼力非凡,想凭他那仅有的两只眼,不会有此“硕果”。所以他应该早跟二郎神搭上了关系,要不那“第三只眼”又岂能轻易得来。有了“第三只眼”他看清了问题的另一面,甚至是另一面的另一面;有了“第三只眼”他看到了更精彩的东西,于是也拥有了更开朗的性格及豁达的人生观。可见,“第三只眼”是个好东西,它让人认识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它让人明了世界的根源亦是丰富多样。

人们在研究天文、地理等诸多方面,不也不自觉地打开了“第三只眼”吗?从“海底扩张”学说到“大陆漂移”学说,从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假说到“扩张”假说,这其中没有哪一种推断是雷同的,也没有哪一种是被事实证明了的。它们各自维系着各自的一套理论、证据、推断。它们能够共存是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事实。而各种假说也恰恰证明了人的思维无定式,那么自然获得的答案也大相径庭。

中国人的老祖宗们研究门派、学说是出了名的“多”、“散”、“乱”。怎么说呢?一会孔孟出来提倡儒学,一会儿老庄上前独尊道家,又一会儿韩非子出现来闹法家,家家不同,各个有理,着实让中国文坛“杂”了一阵子,居然也“杂出”道行,“杂”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七十二家圣人各个标准和角度不同,不也体现出了思想的丰富多彩吗?

所以,请诸位打开“第三只眼”,不管你看到了什么,它多么的荒诞不经,也极可能成为这无数种答案中的一种,也极可能成为真理中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记叙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