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灾区儿童捐一本书350字

为灾区儿童捐一本书

350字 六年级 日记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震惊全国,也震惊着我们的心灵。在地震灾区有无数的小伙伴们,正承受着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他们之中有些人被坍塌的教室夺去了生命,有些人至今仍未找到父母亲人,更多的人失去校舍和家园……

而在我省的“老、少、边、岛”地区,也有着这样一群小伙伴们,他们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电脑,缺乏资讯。在他们的童年里,从来没有见到过火车和飞机,也从来没有听过丑小鸭和灰姑娘的童话……

我们的耳边,是灾区小伙伴们无助的哭泣;我们的眼前,是留守小伙伴们渴望的眼神。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出倡议:拿出你们的零花钱、压岁钱,为灾区小伙伴们买一本书、捐一本书吧!用爱温暖灾区小伙伴们受伤的心灵,用爱改变留守小伙伴们一生的命运!你们买一本书,就会有一本同样的书捐赠给灾区的孩子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爱心之盾,定会成为抵御艰难的有力的臂膀;让我们共同加油吧,爱心之火,定会点燃生命的点点希望!

不要怕

900字 初一 议论文

写下这个题目,就想起一个人。他就是被誉为“人民的喉舌”的邹韬奋先生,在新闻和出版界均享有崇高的地位,代表了中国文化人的最高境界。他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的遗嘱正是:“不要怕”三个大字。这正是邹韬奋先生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不要怕”是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著信念。邹韬奋先生一生创办先进刊物、开办书店;传播文明,发表正义的呼声;以犀利的笔,力主社会的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由于受到国民党反对派的迫害,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只身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学习生活。他悉心考察了抗日根据地的状况,参观、访问了许多学校,并和当地群众、部队一起生产、劳动。亲身的感受和体会,使他感慨万千,倍受鼓舞。他深情地说:“过去十年来从事民主运动,只是隔靴搔痒,今天才在实际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邹韬奋先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可惜天妒奇才,他患上了不治之症。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带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眷恋和深情,离开了亲人,离开了他心爱的新闻出版工作,离开了他毕生致力从事的伟大的爱国民主事业。享年48岁。邹韬奋一生正是抱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著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今天我们缅怀邹韬奋先生,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的执著,认真学习,勇于攀登知识的高峰。

“不要怕”是竭诚为读者服务的满腔热情。邹韬奋先生是一名杰出的报人。邹韬奋在办刊物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联系群众。他总是抽出时间,仔细阅读、答复读者的每一封来信,认真倾听读者呼声,反馈读者信息。由于《生活》周刊文字朴实、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面对现实、伸张正义,成为群众倾诉衷肠的热心伙伴。邹韬奋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不正是我们当代学生学习的榜样吗?

“不要怕”也是不屈于强暴的铮铮铁骨。邹韬奋先生直面黑暗的国民党统治,发表言论,在刊物上揭露其罪恶的嘴脸,为国民党反动派所不容。先生开办的刊物一次次被封闭,生活书店也被迫关闭。一度有人胁迫先生与国民党书店合并,他严词拒绝,表示“宁为玉碎、不作瓦全”。多么令人敬佩的人呀!

“不要怕”既是对亲人的鼓励,也是对所有继往开来者的殷切期盼。是鼓舞,也是鞭策。在面对困难、遭受挫折时,无任如何都应该“不要怕”。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应该这样。斗转星移,进入辉煌的新时代。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唯有此,才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日记
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