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的仪式感650字

生活里的仪式感

650字 初三

小时候,妈妈的大手握着我的小手教我学写字,她总是一边写,一边在我耳边轻声说着,“横要平,竖要直,端端正正、大大方方,这样的才能叫汉字。”我不大明白什么意思,只是若有所思地点头。

可等到她把手从我手外松开,到我实际操练的时候了,我却像失去游泳圈的旱鸭子一样,一个字能生生分成两半,都在整齐的田字格里七扭八歪。妈妈眯着眼,认真地看我写的缩成豆粒大的小字。“这字你怎么少了一笔呀?”“呦!把横折弯钩写成捺了。”粗心的我几乎每个字都会犯错,而这些常会在不经意间就会犯的小错误倒使我至今还记得许多字的笔画,横要平,竖要直,不要忘了这一点,也别忘了那一勾。

妈妈看我语文作业时,不看答案对不对,她就看我写的字是什么样的。“字如其人,从字中可以看出人的态度。”她总这样说。

小时候妈妈对我的教导,使“横平竖直”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

至今,我已是很大了,可我仍要一字一句、一撇一捺都要认真、端正,尽管我写的不快,也不是很漂亮。可我认为,是横,就要直挺中带着起伏,刚劲中带着柔和;是撇,就不要拘手拘脚,不要像在春风中飘荡着的柳条一样虚弱无力,也别像枯树枝似的僵硬无神,它应是不加犹豫的一笔,重重地落下,然后自然地逸出。

用手腕用力地把纸铺平,笔盖打开,笔盖又合上。渐渐地,我总会以为,当随着一口气的吸入,笔盖打开,就像以一个引号开头,像奔赴战场的战士抽出战刀,将要大干一场,像戏剧的帷幕终于拉开;随一口气缓缓呼出,笔盖合上,是战士收刀入鞘,帷幕缓缓拉上,以句号结束。

说是写字,于我却是一场庄重的仪式,一次享受汉字之美的过程,我将心中的浮躁洗濯,积淀成平静。没人看得到我这场仪式,因为这仪式源于我心。

生活中的仪式感

800字 初三

一天的忙碌过后,在静谧的夜色中,放下一天之中的烦躁,静静地坐在书桌前。

几个深呼吸后,我站起来,在书架上一个隐秘的地方取下一个小本,轻轻地放在桌子上。从抽屉中拿出一只淡蓝色的笔,拿起,像往常一样,把灯光关掉,看着夜色一点一点的涌进来,像水一样,把我包裹在宁静中,翻开日记,庄重的写下今天的日期,一股仪式感从心中悄悄荡漾起来,细细回忆着,记录着今天的生活,聆听着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写毕,将日记放回原处。

与日记的相识,是在朋友家的那个晚上,我们当时看电视看得正开心的,而她只是无意的抬起手腕,看了一下手表,转过头说,便调皮的对我说:“哎,我要放你一会儿鸽子,你在这看会电视,我去干点事。”说完,就走回卧室,还关上了门。哼,什么事啊,这么重要,电视都不看了,好奇宝宝当然不能放过,我趴在半掩的小窗前,看到她从堆着的一摞书中拿出一个本子,在上面写着,这就是有些同学深恶痛绝的日记吧,可是,屋子里溢出的悠悠花香,竟蕴含着有一种令我有些敬畏的感觉。

偶然某天逛街的时候,眼睛突然被一个本子吸引,想要离开,却心有不舍,犹豫再三,终于下定决心将它买下。夜晚,坐在书桌前,望着白天买下的本子,眼前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朋友写日记的画面,翻出一直不舍得用的那只淡蓝色的笔,在日记上写了起来。并没有体会到,当时在窗外偷看的那种感觉。

一次傍晚收拾东西,没有开灯,恰好收拾到了那本只写了三四次的日记,望着那落满尘灰的本子,心有不忍,翻开本子,看那两三次写下的日记,它们依然在素色中显示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抛下身边一堆尚未整理的书本,静坐在书桌旁,深吸一口气,一股仪式感油然而生,提笔,续旧缘。那时,我终于体会到当时的那种感觉原来是仪式感。从此,每天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写一写日记,或多或少,或喜或忧,追求着心中的仪式感。

给自己一段闲暇,在这个闲暇中,去拾捡一些心中的仪式感,每天喝一杯下午茶,或者,枕着风听听花开草长的声音,看那白云悠悠,荡过晴空万里,或,每天就这黄昏,读一段儿时的童话,或像我这样,不点灯,在夜色中,写下一天的生活。

每天,疲惫的我们可能会写写日记,读读好书,给自己一份闲暇,一份仪式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