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爷和老奶奶的故事1000字

老爷爷和老奶奶的故事

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小屋前有一大片菜地,菜地的尽头是一条款的马路,马路的另一边又是菜地,不知道这片菜地到底有多大,只能看见菜地的那一边是起伏的群山。这小屋又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呢?那是一间用红砖砌成的小屋,和许多农村的旧房子一样,有着一个用黑瓦垒成的三角形的顶。

清晨,蒙蒙的雾笼罩着整个小山村。山的轮廓变得模糊了,两块菜地似乎也连成了一片,满眼都是绿色。菜地中间的那条马路早已融人这片绿色当中,没了踪影。小屋的那扇用铁皮包住的木门紧紧地关着,是啊,天还早呢,村子里很静。

太阳出来了,雾散了,一切又恢复了清晰的模样。小屋的门开了,一缕阳光射进去,屋子里亮堂了许多。屋里有两张床、一个橱子、两张桌子,都已经很旧了。一个老爷爷从屋里出来,他活动活动腿脚,径自向隔壁的厨房走去。这位老爷爷头发花白,身材高大,但有点儿驼背,他有80多岁了。一会儿工夫,厨房的烟囱里便飘出了袅袅的炊烟。

饭做好了,老爷爷又来到屋子里,在床边停下,他轻声地唤醒了睡梦中的老伴儿,小心翼翼地扶她坐好,从床头拿起衣服一件一件地为她穿上。他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小心,就像对待孩子一样。

他的老伴儿面色红润,眼睛直直地望着他,嘴里虽然什么东西也没有,却像正在喝奶的婴儿一样不停地懦动着……其实,这位老奶奶原本不是这样的。原来的她身体健康,手脚麻利,家里的事情从大到小都由她包了。她特别爱干净,虽然屋子里很简陋,但总被她收拾得利利索索。平时,她总是闲不住,都80岁了,还整天往菜地里跑,去摆弄她那一亩二分田里的蔬菜。儿女们总是对她说:“年纪大了,又不愁吃不愁穿,干吗还老往地里跑呢?”有时儿女们把她那些种田用的家伙藏起来,她总是板着脸,气冲冲地跑去,把它们都要回来。趁大家不注意时,她便没了踪影,回头一看,才发现在不远处的菜地里,又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年前,老奶奶生病了,从此她的生活不能自理,她的记忆丧失了很多,她记不清她的儿女是谁、老伴儿是谁,只有10岁以前那些模模糊糊的记忆在她的脑海中闪现。

她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为家事操劳了,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她很寂寞。儿女们经常来看望她,有时住上几天,帮忙照顾一下。虽然如此,老爷爷总是对他们说:“有事儿就不要回来了,你妈有我呢。”

老爷爷偶尔也会往儿女家跑,去玩儿、坐坐,只是一吃完午饭便非得走不可,儿女们怎么也留不住他,因为他急着回家照顾老伴儿。

衣服穿好了,老爷爷端来一碗茶叶水,用棉签蘸着轻轻地帮老奶奶擦拭眼角……老爷爷和老奶奶一天的生活就是这样开始的,而且天天如此。和过去不同的是,以前是老奶奶照顾老爷爷,现在是老爷爷照顾老奶奶。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我的爷爷和奶奶。

老爸

1200字 五年级 散文

老  爸

兴山县高桥中心学校:任茂华

老爸其实并不老,才过了六十有六,只是在我们成家后调侃的叫他老爸,他也笑笑,欣然接受。六年前光荣的正式退休了,闲居在家,总感觉生活特别的寂寞。于是租了一块菜园,成了他打发时间的重要场所。不过,他菜园里的各种蔬菜长得特别旺盛,也成了我吃菜常去的场所。

老爸的一生其实充满了沧桑感,出生在四十年代解放战争时期,童年经历了新中国最为困难的年代,刚跨入青年,准备施展自己的抱负时,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虽说没有被挨斗,却想有一份工作那都是幻想,好在我奶奶当时通过托关系、走后门,才让他推荐选拔,去师范学校进修了两年。加入了教师行列,参加工作,那时每村都有一所学校,一干就是三十四年,既当校长,又当教师。

在我的记忆中,爸总是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在逢年过节,都是在杯斛交错中度过,这几天也是我们三姐妹醉害怕的时刻。因为这个阶段一般是家中天翻地覆的时间。

在家中如此,在外很少端起酒杯,对待工作永远是他第一位的事业。经常利用下课的时间给学生补课,往往天黑了才回家。好在他工作的学校人数不多,是偏僻的村级点校,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有的时候只上一两节大课。上课特别负责,教学成绩经常名列前茅,老百姓的口碑极佳,深得领导的信任。

过年之后,到了农忙季节,我家也不例外。是典型的“半边户”,这时候他比一般庄稼人更能吃苦,每天天刚麻麻亮,就带上一头牛,背着锄头在农田里干上一两个小时,回来吃饭后,小跑到学校,晚上回家。首先是在地里干到天黑,才回家帮忙做饭。虽然爸爸极疼爱我们,但事情太多,自小就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听妈妈说,爸爸喝酒的习惯,就是在这样高体力的无限循环中养成的,中午在学校,一个人不愿意做饭,就喝几口酒,久而久之,成了这样一种怪癖。也还有人说,是别人对他怀有妒忌,让他喝了醉心花……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非常的节约,衣服几年从不换新的。鞋子补了又补,可我想要的东西,它一般都满足我。当我考到师范,硬生生拿出了积攒多年的一万多元钱,在我的家信中,经常会出现我想学……这样,汇款也总是毫不吝啬给我寄来,我成了班上的“冨公子哥”,可同学们不知道,“富哥”的背后是父亲在家怎样的节约和悲哀。三年下来,乐器、相机、吉他、篆刻工具、各种用具都齐了,但非常遗憾的是,我并没有一样很精通,往往都是在学了一点皮毛之后,就又丧失了兴趣。成家时,爸爸靠平时节约的积累,又给我买了摩托车和家具,辅助我完成了大专函授,可以说,我现在的安逸生活,都是我父母给我创造的。好在我现在的妻子很贤惠,理解做父母的艰辛,在他的帮助游说下,把他们从山上的老家接到了集镇上,经常去看看他们,陪他们说说话,也算是对他们一生辛苦的孝敬吧!对我的心理良心也是一丝安慰。

现在酒喝得少了,过节时还专门陪他喝一点,讲讲过去的故事,逗逗他的孙女,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了他的满足与开心。老爸的一生总是用他浩瀚的胸怀、全面的思维、睿智的思想指引着我慢慢变得成熟,特别在我极其烦躁时陪他说说话,总能得到一种有效的安慰。

过了三十而立的我,终于体会到人生的艰难,体会到他喝酒的苦衷与悲哀,人总是在矛盾与缺憾中慢慢变老。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们能长寿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