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研究报告
大家好,我姓李,名婧溪,全名叫李婧溪。
有一次我问爸爸:“爸爸,为什么姓李的人最多?”
爸爸告诉我:“古代的时候,有一个皇上姓李,叫李世民。皇上就是很早时候的人了,所以往后再代代相传,那姓李的人不就多了吗。”
原来是这样啊。大家都还不知道“李”字的来源吧,我给大家讲讲: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我为李姓而歌
本人姓李,作为李姓这个庞大人群中的一员,我十分自豪,因为自春秋开始,李姓之人就一直书写着灿烂辉煌的历史。
追根溯源,李姓起源于古时的好、官名;到了春秋,最著名的莫过于孔子之师——老子了,老子原名李耳,他的《道德经》也在哲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到了隋末,李渊在长安称帝,开创了强盛繁荣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一代明君,他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思想也被后人传颂,在这个时期,李姓之人的数量高与以往的历朝历代,达到鼎盛了。
纵观历史,李姓人的贡献也不少。泛舟文学的海洋,随处都可以看到李姓人铸造的辉煌,如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他的诗洒脱豪放,气势宏大,世人尊称为“诗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诗句更是文学中的贵宝!如今,从刚上学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几句李白的诗来。另外,李商隐,李煜等也都是著名的诗人,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宋词上的造诣也是颇深的。先辈们所创造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至今对后人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这更让我们李姓的人引以为荣,是效仿学习的榜样。
行走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李姓人也挥洒过他们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汉代大将军李广,驰骋在征战匈奴的战场上,成为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抗日战争中,李宗仁将军就指挥过一次次伟大的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桂林保卫战,这些战争的胜利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抗日救国的志士。
李姓人创造的辉煌,付出的努力,奉献,值得我们后人歌颂;先辈们的精神,成就让我们铭记,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李氏的后代们要传承下去先辈们的精神,将这一去赞歌继续谱写下去,将辉煌延续下去。
相关推荐
-
植物研究报告在阳光的映照下,厨房窗台上的一盆含羞草格外美丽。含羞草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里,像一个高大挺拔的士兵,沿着翠绿的茎延伸到上面,好像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顶端的茎上分散成许多小叶子,看起来清脆欲滴。近看像一把小扇子,远看如同茂密的草丛,里面仿佛藏着什么奥妙。看着那十分诱人的小叶子,谁能顶住呢?我慢慢地伸手过去,就要碰到它了,我的心越来越紧张,心跳加速,就在那一瞬间,它突然像定时开关,突然关闭了,从下到上一排一排有序地靠拢在一起,估计这样能抵住敌人的伤害,但我就好奇了,它为什么能如此有序地合在一起呢?难道它是有一个眼睛观察周围安全的吗?一直这样下去也不行,总得有个说法呀,我问了问我的百科大全——老师。结果老师说:“含羞草它的所有的茎,都有一条长长的感知神经。只要是有东西碰到了它的神经,就会靠拢在一起,抵挡住敌人的攻击。”听了老师的话,我又去碰了碰它,又合起来了,毛茸茸的,真有趣。含羞草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奇妙感受,它是如此的聪明,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保护自身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400字 四年级
-
植物研究报告看到窗台上站立着那绿油油的芦荟,阳光透进窗户里。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像一名勇敢的战士,尖尖的脑袋好奇地向上望着,如同一个尖尖的峰塔。我好奇地看着这棵芦荟,脑袋瓜里突然冒出来一个奇怪的问题:这仙人掌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我百思不解,心想:这仙人掌看来真没有什么用处!只好跑出去玩了。突然,草地上有块大石头,我拼命想要停下来,但是倒霉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的脚一下子撞到了石头,石头却纹丝不动,好像在说:“活该,这是你自找的!哈哈!”我准备爬起来,突然感觉脚像针扎了一样疼。我抬头一看,啊!吓了我一跳,只见我的腿上留下了一些血,我用纸擦擦,可是虽然止住了血,但是却留下了一个红红的疤痕。妈妈赶紧用小刀慌张地切了一小块芦荟,帮我在腿上擦,我的腿一会儿就好了。我疑惑不解的问妈妈:“妈妈,芦荟为什么可以疗伤呢?”“因为芦荟什么伤都可以治疗,吃了还能变得漂亮呢。”妈妈很认真的帮我擦着。我飞快地拿起手机,赶快搜索芦荟的用处,哦,原来芦荟有这么多用处呢,还可以吃,但吃多了会拉肚子哦。经过这次研究,我感到了生活的奥秘真是无处不在,小小的芦荟都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学会探索啊。450字 四年级
-
关于张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们班许多人姓张,他们都说几百年前是一家。姓氏是值得研究的,于是我就对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研究报告。二。调查方法1.上网浏览了解张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2.了解张姓人口分布情况。3.搜集张姓的名人故事,并作出结论。张姓的来源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望族所在地。到了周代的韩国和晋国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张姓的源地也发展至多处,当时的韩国,“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说,此处不再。当时的晋国,成为张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十四望”。韩、晋国中改姓为张姓者,虽晚于挥之后裔,但却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张氏姓源中,也有少数民族加入的成分。这是到了汉代之后,由于刘汉的强盛,一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刘,也有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改姓为张。还有许多的名人如张仪、张苍、张禹、张敏、张温、张四知……张姓的分布情况: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四。结论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姓人才辈出。有高宗宰相张文的儿子张锡,有明治家张居正。有西汉谋士张骞……我们为张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我国源远流长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张姓目前是中国第三的,据统计张氏有9450万人。9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
关于街头错别字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过了六千多年的演变,现在已经多达八万五千多字了。隶书圆润典雅,楷书华丽端庄,草书龙翔凤舞,行书一气呵成……可我最近却发现街上的广告牌、店牌等匾牌中出现了繁体字,错别字,异体字等不规范的字体。为此,我展开了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通过实地考察,寻找街头错别字。2、通过访问店家,了解写错字的原因。3、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规范使用汉字的意义。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我在城区主干道两侧,大型商场和小区共纠错122处,发现了许多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如某驱蚊广告默默无蚊(闻)。某理发店广告一剪钟情(见)。某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欲)。四、结论及建议生活中出现错别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的汉字尽管读音差别比较大,但是字形很相像,二是有些汉字尽管字形差别比较大,但是读音相同或相似,上面两种情况很容易导致人们用错字,三是现在数码产品的使用导致人们书写的汉字的频率减少,这会让人们“忘记”正确的汉字,四是商家故意错写错用或误用滥用汉字,五是外语学习对汉语学习造成了冲击。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商家改正错别字,正确地使用汉字,不要误导小学生。汉字博大深远,源远流长,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要规范书写汉字,发扬中国文化。500字 四年级 说明文
-
关于学生近视的研究报告关于学生近视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有一节课上,老师讲到现在的学生有很多近视。我想了解一下情况,所以决定调查一下。调查方法1、询问班里同学的近视情况及原因。2、上网查问有关资料。三、调查情况和资料的整理。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电脑学生近视现在学生近视发病率发病率很高:小学生:22.78%中学生:55.22%高中生:70.34%先在还有逐年增长报纸近视原因小学生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过长;读、写字姿势不正确,范距离太近;光线太弱或太强;课间不做眼保健不做眼保健操,眼睛太疲劳;还有先天性的。本班近视同学的用眼卫生本班有很多人不注意用眼卫生,经常揉眼,不做眼保健操,读写姿势不正确,尘烟的污染等。三、分析结果经调时发现,同学们近视的主要原因是读写姿势不正确,眼睛过度疲劳,而且近视发病率在逐年增长,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预防近视,我们一定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能看电视、玩电脑时间过长,书写时要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厘米,眼离书本一市尺,胸离课桌一拳头,光线要适中,课间一定要认真做眼保健操,多吃含有维生素α、c、d。眼睛是我们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眼睛。450字 四年级
-
王姓的研究报告王姓是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代表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哲学。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截至2014年,王姓的人口已达到9468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30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李姓的历史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750字 初三 说明文
-
关于崔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身为崔姓子孙的一员,对自己的姓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总想知道它的历史,于是,我对崔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了解崔姓的来源和人口数量2.通过中华崔姓网了解崔姓的历史和人口分布情况,并搜集名人故事三、结论1.我国的崔姓源远流长。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就是崔氏。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崔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2.崔姓人才辈出:有著名史学家崔鸿魏,唐代大诗人崔颢、崔护,北宋名画家崔白,军马都元帅崔立,元朝名臣崔斌,清代历史学家崔述,著名书法家崔瑗明代著名画家崔子忠;当代澳门第三任行政长官崔世安,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娱乐明星崔健、崔智友,央视主持人崔志刚……我真为崔姓人创造的辉煌感到骄傲。3.中国崔姓分布最多的是辽宁,山东,黑龙江,吉林,河北,天津,山西,北京,河南,甘肃及北方所有省份.而南方诸省较少。4.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崔姓已是我国的一个人口大姓,占全国汉族人口的新近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崔姓人口约有445万,位列全国姓氏人口第五十四位.60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关于象形字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对象形字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我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象形字是什么?象形字重要吗?象形字都分为哪些类型?二、研究方法1.查阅书籍和报刊。2.询问身边的人。3.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三、资料整理1.象形字,又称表意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做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约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中国的象形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开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文字,中国最初的文字甲骨文就属于象形文字。2.象形字很重要。象形字让人们告别了“结绳记事”的时代,开始步入了文字的时代。象形字是古人用来交流的东西,是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象形字之后的各种汉字,仍然需要建立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做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有些形声字,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或者形符创造出来的。3.象形字主要分为文字起源早期形式的东巴文;汉字早期形式的甲骨文;中国纳西族使用的民族文字纳西文;由苏美尔人所创的楔形文字;美洲玛雅人在公元前后创造的玛雅文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族先民创制的雏形文字水书……四、研究结论1.象形字是利用图形的样子来做文字的字体,这些文字与它所代表的那个东西本身很相像,写(与其说是写,更像是在画)起来既慢又不容易看懂,是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字。是老祖宗们以前临摹事物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到今天保存最完好、最久远的一种文字。2.象形字对人们很重要,它让人们告别了“结绳记事”的时代,它是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因为在象形字之后的各种汉字,都需要建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慢慢改变。有些形声字,就是在原有的象形字的基础上不断的增加声符或形符改变出来的。象形字可以说是推动了人类的文字发展史了。3.象形字有很多种类型。如东巴文、甲骨文、纳西文、楔形文字、玛雅文字、水书等。它们都是以图形来做文字使用的。800字 初二 说明文
-
吸烟的害处研究报告一、问题提出抽烟有损人体健康。但近年来,我国抽烟的人越来越多,不但中年人抽,青年人抽,有些八九岁的小孩也在学着抽,女性抽烟者也在迅猛发展。尽管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抽烟等于慢性自杀,可这对于那些抽烟的人来说,好像是耳旁风,不抽就活不了。二、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有人曾做过一些统计:90%的肺癌、75%的肺气肿和25%的冠心病由吸烟所致。全世界每年约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1人。每年由于被动吸烟造成的死亡,在美国有人,英国有1000人,加拿大有500人。1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杀死1只老鼠,20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可致人于死命。三、结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染上了抽烟的习惯。据统计,在大中城市中至少有1/3的岁的青年人吸烟,甚至有些女青年也开始抽烟。关键是针对其思想状况,耐心做说服工作。有的抽烟是出于好奇心,以在校中学生为多。他们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和成人欲,对于大人们的一举一动有意无意地加以模仿,这是其一。其二是虚荣心,普遍存在于20岁左右的青年工人中,认为不抽烟,怕被人讥为不合群,为了摆“阔绰”,不得不用“牡丹”、“希尔顿”来装门面。其三是时髦感,此种心理以女青年居多,他们以为染得血红的指甲夹着一支又细又长的烟卷,似乎很时髦、新潮。青年人抽烟时间不长,戒烟较容易,只要耐心说服,正确引导,大多数人是会戒掉的有人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因此有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人经常陶醉于“吞云吐雾”之中。殊不知,就在他们悠悠自得的时候,烟草中的各种毒物便向他们展开了残酷的进攻。据分析,烟草中大约含有一千二百多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有毒,特别是尼古丁,危害尤大。一支香烟里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支老鼠,20支香烟里的尼古丁能够毒死一头牛。一个人如果每天抽支香烟,就将吸入尼古丁,这些尼古丁足可以致人于死地,只是由于它们是逐步吸入的,再加上人体有一定的解毒能力,才幸免于难。四、建议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为了身体健康,吸烟者应戒除香烟。如果一时难以戒掉,应在饮食方面加以调理,尽量减少吸烟对身体的伤害。800字 初三 说明文
-
研究报告校园卫生调查报告我们的校园十分秀丽,我爱我的校园。但是,我不时会望见校园内有好些垃圾,跟这个校园很不相称,这么秀丽的校园和这么脏的垃圾一齐,我为了弄清原因,使校园更美,于是我对校园的卫生进行调查。调查一下课,我就到校园里兜了几圈,发现以下几个地方的垃圾是比较多的:植物园、草坪、篮球场、沙池,在植物园,我发现有6个塑料袋,3个罐子,10处等地方有糖果纸和纸屑,这么大的地方,都被垃圾占满了。分析校园每一天都实行“三扫”,早上到校打扫,午后放学打扫,下午放学打扫。这种打扫计划校园就应是干净的才对,我从调查中发现校园包干区的垃圾约占校园百分之90,最多垃圾的地方是人比较多的地方。结论校园的卫生主要原因:同学们到外面买零食吃,吃完之后随手就把垃圾扔掉。同学们的卫生意识还不够强。校园卫生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推荐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美,我唤吁同学们,不要乱扔垃圾,同时,校园管理卫生的部门也要加强管理,对乱扔垃圾的同学进行严厉的教育,只要每人都能够不乱丢垃圾,我们的校园将会更秀丽。400字 五年级
-
研究报告我们班许多同学都近视了,陆陆续续的戴上了眼镜,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有多少人近视了?他们又为什么近视了?我做了一次调查。二、调查方法:1、查阅有关的书籍,了解普通人是怎么近视的。2、调查询问同学,了解他们是怎么近视的。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近视了。4、通过班级的qq群发表问卷。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我国的近视率已接近30%,小学生22.7%患有近视,初中近视率猛增到55.8%高中生70.3%人戴上眼镜,大学生近视比例已经高达80%。近视原因较多,据我猜想,造成近视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营养体质因素和睡眠因素。导致小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作业写得太慢,使睡眠不足,过度地看电视,玩电脑。现在小学生近视率很高。虽然近视存在某种的遗传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外界因素的影响。目前除了配戴眼镜外,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唯有持久地开展预防措施。中学生极高的近视率和现行的教育制度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更多的是因为用眼习惯而导致近视的发生。近视预防的重点也在于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400字 五年级
-
韩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1、以人名为姓。传说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2、封地而得名。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世称“韩武子”,名韩万,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3、古国名。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后世历史学家将韩、魏、赵三国与秦、楚、燕、齐合称战国七雄。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省郑州)。4、“韩”“汗”同音,就改姓韩。北魏孝文帝时代,鲜卑族“出大汗”因“韩”“汗”同音,就改姓韩。400字 三年级
-
关于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每个人拥有的就是姓氏,所以我对刘姓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二:调查的方法1. 通过上网浏览和查阅书籍这些方式获得的信息。2. 了解刘姓人口分布情况。3.作出的结论。三、调查的情况和资料的整理1、刘姓的(1)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传说为上古陶唐氏之后,居于刘(在今河北省唐县)后裔因以为氏。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子孙亦为刘氏。3.是南北朝时鲜卑族姓氏所改。四、结论据《史记》所载,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女嫁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当时匈奴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冒顿子孙遂姓刘氏。刘汉王朝赐姓。据《汉书》所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其姓刘氏。遂改作刘敬,又项羽之伯父项伯缠,在鸿门宴保护刘邦有功,赐项伯家族姓刘氏。刘姓位列我国宋代百家姓第252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刘姓在当代中国为第4姓,占总人口大约在6千5百万。400字 五年级 说明文
-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关于近视的研究报告这个假期我自学了第六组语文,名叫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现在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戴上了眼镜。调查:我发现了现在人们成为“低头族”,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16岁至18岁的中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全国近视人数竟有四亿多!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为百分之三十三,是世界平均水平百分之二十二的1。5倍。中国学生的近视率排到了世界第二,其中小学生为百分之二十八,初中生为百分之六十,高中生为百分之八十五。分析:1、周末,经常能看到一些小朋友用手机玩游戏。2、对于小学生来说,手机不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东西,它会占用我的时间,甚至有些同学还将手机带到了学校。3、下课时间,同学们讨论的是手机里的游戏。结论:不少学们大部分以上网搜索题目的名义或是看班消息的理由向大人要手机,拿到后就开始玩游戏了,看到大人来了就立马关掉。建议:我建议大人们不要给孩子手机,更不能让孩子把手机带到学校,这样这样既影响了学习,还影响了视力。为了孩子的健康与未来,不要在放任他们玩手机,电脑了!400字 二年级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