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瓷,旧光阴900字

樱花瓷,旧光阴

900字 初三 散文

一转眼,四月就涌进了门槛,还没来得及准备,诗情画意便一泻而来,把我的世界团团围住。

恰好是假期,清闲。推开窗,户外的一草一木诱惑着我不安分的诗心。一眼望去,渭河畔的樱花已经栖了厚厚的云霞,碎花瓣们凌着清凉风声裹住我,让我连呼吸也忘了。

樱花如云霞栖落,风中,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令人迷醉!记得,那年也是这个时候,你从北京赶回来,我们披着满头的樱花瓣走在风里……

那时的渭水河畔,没有而今的一些现代游乐园,人不是太多,但那些粉色的樱花瓣却足以浪漫我们所有的春天。

我们沿着河畔去了附近的一条旧街,这里依然樱花灿烂。一个手工陶吧里,你捏了一个小杯子,说是一辈子的谐音,我捏了一只烟灰缸,记得你那时抽的烟是“白沙”。我们都在下面刻上了自己的名字。你的杯子简洁,粗糙,却被师傅勾勒点缀了几笔粉色樱花瓣;我的烟灰缸,烧窑的师傅给它配了寂寞的绿色,缸底字迹的笔画触目惊心,像幽暗里爬出来的苔藓。

你走的时候,我们交换了彼此的手工陶瓷。你带走了烟灰缸,我留下了樱花瓷杯。

时光过得真快!十年了。今天,我又走在了这条还未拆迁的旧街,嗅住倒转了十年的樱花香。

我依然在这座小城,每日忙碌,看着身边的人和事变迁,似乎自己却总有一颗安静的心,在等待着每年的樱花灿烂。你依然在北京辗转,或许大城市才是你理想的角斗场。我渐渐变成了玻璃墙里的一朵花,不再伸出触角,学会安暖。曾经,你送我的樱花瓷杯,一直就放在我的书桌里,从我出嫁到现在。很久,我不再忆起,只是有点怀念那时樱花雨中走向陶吧的姿态,怀念一种年轻时候对爱情的虔诚。

有人说,相见不如怀念。我们不再相见,只是偶尔怀念,怀念渭水河畔四月的樱花雨,还有那个已经不见了的陶吧。

十年前的我们,都有点傻,以为留住了名字就会留住一生的幸福。不计较生活怎么过,却在回忆里印刻了浪漫时光。爱情,在年轻的时候,最纯洁,最勇敢,只看到美好。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开始惧怕,惧怕了光阴,惧怕了分歧。

我知道你早已不再抽“白沙”了,却不知道那个寂寞的如苔藓一样的陶瓷烟灰缸,还在吗?不敢想,想有时候挺令人伤感。桌上的樱花瓷杯依旧在,只是不用来喝水,我插满了季节里各色的花,特别是四月的樱花。

樱花开了又谢,时光一如既往的前行,在这条旧光阴里,我一走就是十年,到现在才明白到底拥有过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愿意自己一直是傻傻的。这样,美好和浪漫就会一直伴我左右。

但,岁月刻薄着我们,人总要学着长大,即便再傻,光阴也会教你懂事。

樱花的决绝和脆弱——读《菊花与刀》有感

1000字 六年级 应用文

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着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书中介绍了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种文化都其独有的民族性。其实在那遥远的唐朝,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开展起了“脱汉运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以后阅读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