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1000字

无视

1000字 高一

据《羊城日报》报道: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广州闹市街头突然晕倒,因过往行人无人施救,最终错过抢救时机而不幸离世。此事引发社会广泛议论,继“小悦悦”事件后再次震动人心。人心冷漠的拷问相继登载在各大媒体平台: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人心为何冰冷到如此地步?

一百多年前,一群围观砍头场面、无视同胞生命反而拍手叫好的看客深深地刺痛了鲁迅先生的心。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余,先生毅然选择弃医从文,誓以手中之笔改造国民劣根性。然而,这种“看客”现象至今没有消失:失意者站在楼上准备了结一生,楼下的围观者不但没有加以劝解,反而起哄“快跳啊”,这是何等冷漠的人心、麻木的人性!

契诃夫曾说过: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扶危救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社会不乏珠江救人牺牲的郑益龙们,不乏徒手爬楼托举女童的周冲们。可面对那倒地无助的生命,是什么束缚了人们道德的手脚呢?或许他们选择视而不见各有苦衷:担心救人不成反被赖,或担心掉入陷阱,被骗钱财。总而言之,对于他们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不救总会有人救的。

说到底,人心冷漠只是表象,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信任消失了。

信任危机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的大问题。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万事多一个心眼”等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人们的内心深处多了几分防备,人与人之间也多了几层厚障壁。除此之外,“讹人老太”“碰瓷大爷”事件的频发也让好人们心寒。正是这些使得我们在出手相助前,往往会陷入“救”与“不救”的挣扎之中。

各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利己主义思想使得人心变得狭窄,他们认为只要与自己利益不冲突便不关他们的事,而这也是社会冷漠的原因之一。

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想要改变社会不良风气,首先要修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社会群体的道德风貌直接影响着个人的道德状况,而个人的道德状况也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修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同时,应当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北大副校长吴志攀曾说过:“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是的,我们还必须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保障助人者的合法权益,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援助,让每一名助人者都不再有后顾之忧。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无视”的事件不再发生,让人性的春风温暖祖国大地!

我错失了的虫鸣文化

800字 高一

乡下,寂静的夜晚,有虫鸣的声音,而城市的夜晚,有的也只是汽车的鸣笛声和人们的喧嚣声。

记得《诗经》的《唐风。蟋蟀》一篇中,曾有这样一句话:“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蟋蟀虽然躯体微小,但其鸣叫声却比较响亮。孩童时,我曾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它:“炎热的夏天,有位音乐家,总是躲在石头缝里、草丛里唱着优美动听的歌,那就是蟋蟀。”它的叫声是那种暗哑却又像金属碰撞的短促声,似乎又在说“蛐蛐蛐蛐”,因此它拥有了一个别名叫“蛐蛐”,相信在音乐诞生之前,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一定是虫儿们发出的。

古代描写蟋蟀的诗也许不是很多,有一次无聊的时候,我用手机在网络上翻找着诗,偶尔发现几首与蟋蟀有关的诗。听着蟋蟀的叫声,范姝心生感慨:“秋声听不得,况尔发哀吟。游子他乡泪,空闺此夜心。”秋夜蟋蟀凄切的叫声引发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一人的孤独,对亲人父母的思念,对家庭遭难的悲伤。这样的文化诗词,我们早已弃置一边,又有多少人能品味理解呢?

在《古典之殇》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常年住在山里的印第安人,受纽约人的邀请,到城里玩。过马路时,他说他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其他人笑他坐飞机坐久了,但他坚持认为他听到了蟋蟀的叫声,纽约人说他是不是幻听了,他默默地走到马路边,翻开一段枯树干,果真那里有两只蟋蟀。我们现在也是这样的,耳朵固定向某些事物敞开,却对自然界的许多声音关闭着,简而言之,我们是选择性的失聪。现在的我,只对音乐、老师的讲课声、读书声、交谈声等选择性收听,若让我在一个旷野上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我想,我一定会错失它们,也不会在空闲时间去感受大自然,去看那些关于大自然的书。那些能听懂这些声音的人,并非他们的听力比我们好,只是他们的听力没有被污染,没有被干扰,他们经常听到的,都是美妙、纯净的声音。他们或许不懂我们的世界,因为他们认为,那些文化,那些声音比现在的音乐纯正许多。

走吧,和大自然手拉手,走向它的怀抱,不要再错过。用心聆听,用心感受它的美妙,领悟它的文化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