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600字

奉献

600字 初三 散文

奉献是一种责任,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生来没有获得无限索取的权利,唯有一种奉献,一种责任。究其本身,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既然上天赋予我们这项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我们就应矢志不渝,严谨对待,需要用人格用行动诠释这一重大意义。

当生命遭受严峻挑战时,长江大学10名大学生,2009年10月25日,为救起2名落水儿童,手拉手扑进江中,少年获救,而其中的3名大学生却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当生命徘徊在死亡的边缘,人性的本质唤醒他们的责任之心。他们深知,这是对自己价值的负责,更是对他人生命的负责。大学毕业,最终要回报社会,当机会降临时,他们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纵然身溺江中,我坚信他们依旧会笑着说:我们无悔!

当国土安全遭暴力威胁时,万金刚,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他本可以在这十万火急的局势下离开,至少可以躲避,但他没有。为什么?出于心中那份责任,他义勇向前。为制止不法分子破灭活动,遭到多名暴徒的凶残围攻和袭击,倒在血泊之中。大地被震得铿然作响,泪花飘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依稀可见,他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手,高唱“……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今天,他用责任捍卫了尊严,奉献了生命,保持了自己人格的纯净。

当责任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就应像他们那样,用奉献来维护责任。我们没有回答“不”的权利,尊严经不起轻视,价值经不起玷污,人格经不起亵渎,唯有担起责任的担子。我们没有停下来的机会,只有坚持,坚持,继续坚持。我们没有中途停下来的理由,只有一鼓作气……

责任,一个抽象的名词,自幼在我们的心中发芽。奉献,一个广义的概念,囊括着万千事态。当奉献因责任而更加绚丽多彩时,我们世间也更加美好。

苦涩中的美丽——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1000字 初二 议论文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有幸拜读《文化苦旅》,在这本书里,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的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其实不然!  

读着《文化苦旅》,我仿佛置身于敦煌,走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反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我记得一车车的经典,一箱箱的文物,以你难以想象的低价收走。那是民族的痛,那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但是后来中国站起来了。当年,日本学者滕枝晃曾怎样狂妄地断言:“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而今,他不得不承认:“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是一种欣慰,这是瑰宝回归后的欣慰,然而你可曾知道,一百年前的莫高窟,曾有过一场浩劫,可见莫高窟至今还能美丽绽放,实属不易。

也从这里,让我们尝到了苦涩。再看看天一阁,你可曾知道曾经有几代人用他们的心血,来守护住了这座瑰园?你来看看,80岁高龄的范钦中在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最终,藏书阁存了下来。你也许会感激范氏家族的无私奉献,但在感激与仰望的同时你能体会到,这是一个家族在守护美丽的苦涩!

的确,中国“文化瑰宝”的传承,是需要多少代人苦心经营和艰辛维护,正如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我想苦即为美,一种像青花瓷那般优雅婉转的美,也许会有残缺的遗憾。在书里我们找到了心灵与心灵的撞击,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在这儿,也超过了时空的限制,经历一次艰难的旅行。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何尝,人生不也就是一种苦难旅行!不经历风雨,怎见美丽的虹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6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