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爱1200字以上

浅浅爱

1200字以上 初一 散文

说来惭愧,对身边这位安安静静写作的徐红波我竟然一无所知,只是在清江讲坛散文专题讲座的登记表上看见过这个名字,人与名并没有对起号来。后来她给我投了几篇稿子,我以组章的形式编发进了我们的杂志中。但当时她给我的稿子却让我有些不满意,觉得格局小了点,只从中选发了两篇。那个时候我就听她说正在准备出版一部作品集,这让我很是惊异。更让我惊异的,是突然有一天她让我给她的作品集《浅浅爱》写序。这之前我也给别人写过序,但这类事情一般情况下我都推了。因为有不少写作者并不是真正爱好文学,不过是附属风雅罢了,并没有真正弄清文学是什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深刻地剖析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或许连想都没想过,所以我答应先看她的样书再说。这一看,我就更是诧异了,因为这就是一个认认真真写作的人,涌入到我脑海中的形象,就是一位孤独的女子伫立在江边倾诉她的理想,拒绝与这个世俗社会同流合污,保持一份心灵的崇高和纯净,所以我决定给她写这个序。

读她的散文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强大的清新气息。她的散文多取材于身边的物事,或者是拽住季节的衣裳窥视世界的奥秘,或者是面对一片叶子、一朵小花等微小的事物观察它博大的世界,或者是在亲情里用她的画笔描绘她的幸福彩虹,或者是在她的孤独中倾听更加广大的声音,或者是拾起岁月的碎片打量它的意义和价值。如《人间味道》《毛月亮》《天空》《一颗流浪的树》《远去的乡音》《一个人的山河》等篇什,读来亲切自然,宛如春风拂面一样,给人愉悦之感。她的散文不娇作,不装深沉,不故弄玄虚,一切都小桥流水,自然天成,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她善于从细节中发现美。从她的简历上得知,她是从长江之滨来到清江河畔的,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清江人,从学校里毕业后就一直在教书,并没有丰厚的阅历,但她却在她的小天地里看到了博大的世界,从别人从来都没有注意过的细节中发现了美。比如在她的开篇《有间小屋,窗户时开》,那其实就是她丫头的一个房间,但是在这个房间中她却发现了“人在被窝里,能清晰地闻到棉花的清香和阳光的味道。”总能听到“窗外经常人声鼎沸,可关窗守住寂然,亦可由人快语轻歌。”“总会看到阳光中无数细微的生命在跳跃舞动。”“也能看见清亮的月光,慢慢地从床下往床边挪动,轻轻地,慢慢的,走近,再蹑手蹑脚地爬过来拥抱着你。”她就在这样的寂静里:“无语,也无需语。”比如在《生如苇草》中,“野草前几日才染上黄色,几滴秋雨浸润后,居然发黑了,孤零零地在微风中哆嗦。”在小小的苇草中,“我仿佛看到一颗小草,在平凡与寂静中,布满了整个生命的原野。”等等,她就是从这些细微的细节中,发现了美,发现了价值和意义。

她始终拒绝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仰望精神的天空。比如在《春天的心》里,“忘记什么时候把自己搁浅在痛苦的沙滩上,再三地称量得失。”比如在《天空》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喜欢望天空,看到一些仰望天空的图片也极其喜欢,哪怕是别人的远视,好像也能感受到自己想要的体验。”“安妮说喜欢看天空的女子总是寂寞的。寂寞,凡尘里翻滚的每一个人总是有的,也许只有天空才收纳了这么多来无影去无踪的无奈,也只有天空才能包容所有的风霜雨雪,一片澄净的世界,一轮永恒的太阳。”在《花开有声》中,“红尘里,免不了与喧嚣污浊同处,若能身心清净,也听得见花开之声。”文学之所以称之为文学,就是这种超拔于世俗之上的超越力量,获得精神的提升。

当然,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更高的要求来说,她的文章还是写得浮泛了些,还可以写得更好,观察得更加细致深入些,语言更加充满诗意,精神的力量还可以再博大些。但是她有了这样一个高起点,相信她会以此为起点,一定会在这条路上越来越高,越来越美。

浅浅的一笑

1000字 初二 记叙文

那一笑是轻轻的,那一笑是淡淡的,那一笑将我的心烘暖了……

“好冷噢!”我对妈妈轻轻的说。傍晚在大街上冷风从脸颊上划过,虽然是一掠而过,但我还是感到无比的寒冷。伸出两只冻红的双手在不停的哈着气。“你在外面等着,里面的人很多。可能时间有些长。你要看好车了哦!”我无奈地将脖子缩进领口点了点头。在外面左等右等见妈妈还没出来,不禁埋怨到:“怎么还不出来。难道就一直让我冷下去……”听,什么声音,好像是有人在拉二胡,现在大街上拉二胡的人是很多的,但我第一次看见有在冬天清冷的夜晚拉二胡的。我顺着琴声走去,只见一位五十左右的盲大叔在拉琴,他那蓬乱的黑发中掺着几屡白发,虽然天很冷但他那薄薄的毛衣外只披了件有点破旧的外套,他的手已经冻红了,在寒风中我略见他的身子微微颤抖,他闭着眼睛,好像有点陶醉其中,正当我要倾听他的曲子时,旁边传来了似乎似无不那么协调的言语,是一位卖花的和一位卖爆米花的人正在交谈

卖花的人说;“臭老头,你拉得好,我还能忍受一下,可你拉得那么难听,害得我们连生意都没得做,我恨不得把你捏走,你在这还占地方呢!”说完他做了几个拳打脚踢的动作,与他谈话的卖爆米花的残疾人也发话了;“我们那么冷的天出来干什么的呀,还不是为挣几个小钱的吗,有你在连小钱都没得赚了,哎——”

我听了顿时火冒三丈,心想:他们也太不讲道德了,这位盲大叔虽然是位残疾人但他没有放弃生活,没有放弃他的一生,为了生活讨点钱在那么冷的天气里出来拉二胡,,他是那么用心的在拉,没有一个人来听听他的琴声,给他几元钱,更多的是不屑地瞥了他一眼。余光停留的时间也不会停留超过一分钟,没有人对他的努力表示认可。我无意中留意了他的表情,可我发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只是浅浅的一笑,或是这是时对瞧不起他的人最好的回答,不必与他们计较,只有一笑而过表示对他们的看法。我在口袋里摸索了一会拿出了两块钱,可看看他那空荡荡的破碗我有拿出了仅剩的一元钱放入他的碗里,我并不是出于对他的怜悯而是被对他的那种淡定的神情深深打动了。

从此,我每当路过超市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主意一下他,可每次的结果都只能看到他空荡荡的大碗,不由为他担忧起来,再没人给他钱的话以后他怎么生活,他吃些什么?一连串的问号在我心中填满。我实在不忍心看他面黄肌瘦的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心想;“一元钱虽然不能吃上什么好东西,但是至少能买两个包子充充饥。”当钱落入碗中时,他轻轻的说了声谢谢,浅浅的一笑,然后依旧在寒风中拉着他的琴,不管发生什么他总是不停地拉着。这时我的脑里又再次浮现出他那浅浅一笑,这次我是为他像梅花般在寒风中傲霜挺立的精神所打动了。

妈妈来了,我也跟着走了,那悠扬的琴声还在继续,我永远也忘不了那浅浅的一笑……

江菲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