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浸润在汗水中的时光1200字以上

那些浸润在汗水中的时光

1200字以上 初一 议论文

带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我踏上了军训的征途。坐在大巴上,看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心中有期待、紧张,也有畏惧、忧虑。

到那一看,教官们无一不有着壮实的身子、黝黑的皮肤以及扑面而来的挺拔俊朗的军人气质。一开始,教官让我们学习齐步走,站军姿,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军训,没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排长突然说要让大家学一个“女子防身术”,并迅速把大家分成方阵时,我才意识到:这一次,一定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

在这次军训中,我们无一例外地都爱上了食堂,或许是真的饿了,或许是不像在家时那样饭来张口、挑肥拣瘦,食堂的饭菜总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胃口。每天训练的过程中,阳光下一张张泛红的脸颊上都写满了对食堂的期待。而我们的军训纪律也延伸到了食堂。在食堂进餐时,每一桌都会安排值日生负责打饭、洗碗、刷盘,我们轮流值日,尽职尽责地刷洗干净每一个餐盘、每一个饭盒,抹干净餐桌并按要求摆放好餐具。用餐完毕,也会安排两个班留下来打扫食堂卫生,这时映入眼帘的,有同学们认真地拖地扫地、使劲地洗大碗大桶的身影,还有帮助女生倒掉桶中脏水的男生们的身影……在这里,我们不仅懂得了珍惜粮食,更学到了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军人品质,当然,我们也结下了同学之间的牢固友谊!

还记得我们训练方阵队形的日子,我们在烈日的炙烤下大声吼着:“杀——呀——嘿——”鼻尖的汗水自脸颊滚落,有的黏在头发上,还有的贴着鬓角滑到脖子里,但只要教官没有下令擦汗,所有人都保持着该有的姿势,任凭汗水滴落,也依然纹丝不动。还记得多少次躺在地上又马上起立;还记得多少次脚跟、大小腿酸胀疼痛到让我们咬紧牙关;还记得多少次一个动作不规范就重新再来;还记得多少次被教官或同学逗笑后憋着不敢笑出声,脸憋得通红,教官却还要火上浇油,冒出来一句:“赶紧憋住,一会儿别把牙晒黑了!”期间,有极少数的同学因伤退出方阵,绝大多数同学都坚毅地挺到了最后。原来,大家都在默默践行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排长经常对我们说:“怕苦、怕脏、怕累的,还有病号,你最好早点退出!我们这个方阵,不允许任何人倒下!”面对着排长坚定的眼神,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站着了就绝不倒下”。正是那些日子,让我明白,原来遇到任何事情,咬咬牙,就一定能挺过来,只是以前,我们自己把自己宠得太过分了。我想,这次军训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们明白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勇敢地挑战了以前那个懒惰娇气的自己!

我清晰地记得,在军营下了第一场雨后,我们被带到体育馆训练,并展开了 “女子防身术”方阵对“男生军体拳”方阵的拉歌。男生方阵教官的一首《简单爱》,把我们拉进了一个青涩少年的世界,那一字一句,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温暖,我们轻声附和,陶醉在教官的歌声里。而女生方阵中的教官则教大家学唱《兵心》,那舒缓的旋律伴着徐徐的微风,牵动着我们的心绪。听着教官那嘶哑的嗓音,我们渐渐读懂了军人的默默坚守与默默付出,也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含义。

我们每一天都在汗水中成长,恍然间已是军训的最后一天。我深深记得那晚漫天的繁星和静谧的夜空,很纯净,像童话般美丽。我们仰头出神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好像看见每一颗都在眨眼睛——也许这是我们眼中的泪水带来的错觉吧。“离别”,这两个如此沉重的字在我们每个人脑海中回旋。我们突然发现,那些指引我们前进,逗我们开心,教我们唱歌打拳,不知有多可爱的教官们,真的就要就此与我们挥手告别了。眼泪,终于在我们近乎完美地表演完最后一次拳术后肆意涌出。月光洒在教官们的脸上,我们分明看见他们眼中也藏着不舍的泪花。我的耳畔好像又响起了那熟悉的旋律:“当你默默踏上那条熟悉的路,有个影子一起迈开步……”

再见了,那段沉浸在汗水中的时光!再见了,亲爱的教官们!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军训经历,也永远不会忘记它教会我的那些东西,这些都将成为我珍藏的记忆,永远烙在我的心底!

那些消逝的声音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光的流逝,我们曾经熟悉的很多事物如今都变成了回忆里的风景。偶尔看到或听到那些久违的人或声音,我们心中总是会升起一种亲切感。怀旧的文字,让我们得思绪又回到了那些旧年岁月。

今天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听到有人吆喝着收头发辫子,虽然不是小时候那种真人吆喊的,而 是录制好了用音响播放的声音,还是勾起了我许多回忆。仔细一想,十多年来,确实有很多声音在我的生活中消逝了。当然这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没有什么值得可 惜,不过内心里还是有所缅怀,毕竟那是曾经生活的一部分。

先从剪头发辫子说起。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古人对于头发还是很珍重爱惜的, 一般不会轻易剪去,会伴人一辈子。现代人则看淡的多了,随意洗剪吹染,也不会有人觉得有何不妥。大概是上个世纪其七八十年代,随着影视业的发展,收头发辫 子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当然收买的对象主要还是一些偏穷的人家,一般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姑娘,谁愿意把自己的辫子剪掉呢,因为买辫子不同于美容美发,人家 可是一大剪子把你的辫子连根剪掉,最初的那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整个头发是很难看的,有的人甚至羞于出门。

小的时候,我们男孩子还是有些 羡慕那些女孩子的,因为那时家里都很穷,大人给的零花钱非常有限,女孩子一般头发留个几年就可以买几十元,那个年代算是不小的一笔收入了,这些就成为她们 自己的零花钱。每次听到有人吆喝着“收头发辫子喽”,我们小孩子便都会围在旁边,看有谁家的姑娘有“运气”。之所以说“运气”,是因为并非你有辫子就能卖 到自己理想的价钱,这得收头发的人来分辨头发的品质、长度、粗细等,还要根据当时的行情。

我们男孩子唯一分一杯羹的机会是有个姐姐或者妹妹,看她们能不能分一点给自己。记忆中我的姐姐卖过两次头发,她比我大好几岁,比较疼我,这些钱大部分都花在我的身上了。现在的女孩子应该没几个愿意把自己的辫子卖掉了吧,除非她实在想留短发。

说到零花钱,自然不得不提流走于乡村间的货郎。其实在我生活的年代已经少多了,而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间是非常普遍的,因为那时的集镇还没形成固 定模式,物质的流通主要靠这些货郎。所谓货郎,一般是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有时候还带着孩子,挑着两个很大的竹篮,竹篮里盛着各种生活用品以及专门为孩 子准备的学习用品和零食等。

货郎一般摇鼓叫卖,货郎摇鼓还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出动,出出动。”唤人们出来购货。人出来多 了,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当然也有的自编了顺口溜,把自己的特色表现出来。这些声音算得上童年最欢快的音符了,我们总能挑到自己喜欢的 物品。而且这种交流方式不限于货币,用其他的物品交换也可以,如果没有零花钱,我们会把家里翻个遍,看看有什么不用的东西可以拿来换。

我记得村里有很多老奶奶甚至可以用每日梳头掉落的头发攒起来换几块糖果给孙辈们吃。女孩子一般会买发卡、发箍、头绳、皮筋等,男孩子则首选弹珠、玩具刀 枪之类的,当然各种小零食是大家的共同选择。大概从我上小学时这种传统的物质流通方式就消失了,因为杂货店开始兴起,货郎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他们应该回到 自己的家乡做买卖或者转行了。

货郎的消逝不代表这种游走各处的买卖方式的消逝,作为“没见过市面”的我们,还是有所期待的,尤其是炎 炎夏日,一听到“卖冰棍喽,卖雪糕喽”,我们便会鱼贯而出,拿出已经攥湿了的一毛两毛钱的纸币,买上一支,美美地享受一下。最便宜的是一毛钱一支的老冰 棍,雪糕和豆沙的要两毛,也有其他的更贵一些的,不过我们很少有机会品尝到。

卖冰棍的,一般是年轻的小伙,甚至十来岁的孩子,骑着单车,后座上绑着一个包裹的严实的大箱子。他们从镇上批发来,到各个乡村去买,每天可以挣几元到十几元不等。我也有过几天卖冰棍的体验,我的一个卖冰棍的亲戚病了,我自告奋勇要代他卖几天。

应该说,还是很辛苦的,大热天的,汗水湿透了衣服,总想拿出一支冰棍解解热。我第一天卖的时候,没有经验,冰棍卖到后来全化了,只得减价处理掉,好歹没有赔本。随着冰箱的普及,这种木箱里的冰棍也终于消失了。

这些都是物质上的享受,当然也还有精神食粮。如今的孩子可以在宽敞的电影院里看电影,而且画质无暇,音效优美。我小时候看电影,是靠老式的放映机投影到 挂在墙上的布幕上,画面品质很差,声音也很嘈杂,机器也时不时出现故障。尽管如此,一听说哪里晚上放电影,不管多远,我们都要去看。

哪个村子有电影放映,老远便能听到人声鼎沸,夹杂着音响的声音,像赶一场盛会。这种在现在可能被认为是噪音的声音,那时却觉得无比悦耳。有时大冬天的,两 部电影下来,已是深夜,又冷又饿,却都会坚持到底,很少有人中途退场。虽然那时文化娱乐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人们都却热情高涨,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很长时间 内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几乎每个细节都被仔细讨论了一番。

除了这些能吸引到小孩子的声音,也还有其他的一些艺人的吆喝,比 如磨刀磨剪子的,修理电视机收音机的,修鞋的修锁的等等。这些声音,是当时生活的一个反映,包含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时代独有的特征。它们的出 现,是应社会的需要;它们的消逝,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些声音,已经深深烙印在那个时代人的心上,不论多久,当再次听到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议论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