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趣的哑巴对话650字

一次有趣的哑巴对话

650字 五年级 叙事

“回家了”大家同时叫了起来,我也不例外。吃了午饭,我就背起了书包,来到了校车上。哎呀,这是全封闭车,这下我要晕车了。我找了个位置,就坐了下来。我看着外面,突然有人碰了我一下,我转过头问那个人干什么,那个人对我说:“这里有没有人坐?”我摇了摇头。于是他就坐了下来。我再次转过头。一眨眼工夫,旁边就来了一辆校车。

我看了看里面的人,我的眼睛就落到了一个体形很胖的人的身上,那个人也在吃着大红枣。我看着那个人,就觉得有点面熟。心想:好像是宋璋瑶摇吧!那个人正在东张西望,我目不转睛的地看着那个人,直到露出半个脸。“太好了,我猜对了!”我在心里高兴的地叫着。我看到她,就一直喊叫一直叫。过了好几分钟,我的喉咙都喊得的口干舌燥了。这时,宋璋瑶才转过头来。她看见我,也很高兴,就向我招了招手。这时,我才回过神来,就连忙告诉了徐瑶和王思敏,宋璋瑶在对面的校车上。她们俩惊奇地说:“在哪里?在哪里?”我用手指了指外面。

只见她们几个互相招了招手,就开始了哑巴对话。先是徐摇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宋璋摇瑶看了,就又做了一遍打电话的姿势,徐瑶就点了点头。徐瑶本来想说上网这两个字,可是这动作做不来,这下可把徐瑶为难住了,就大声的地说了两个字:“上网。”害得的我耳朵都快被震聋了,可在车外的宋璋瑶,她一点都没听到,正在想着这两个字是什么呢。这时,徐瑶的话也把宋璋瑶难住了。我凑到玻璃旁边,就用手指了指天上,这宋璋瑶还真的朝天上看,害的我差点笑出来。我又在玻璃上写了个“网”字,可是她看不懂,就摇了摇头,我也左右为难了。我本想把这两个字写在纸上的,可是他们的校车就要马上开走了,我就说了上网这两个字,这下她可懂了。我就高兴的坐了下来。

我想:下一次还有哑巴对话的话,那我会更加高兴的。

怎么写好

12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

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有人统计:马克思写《资本论》,写过“摘要”的书籍多达1500多种;列宁写《哲学笔记》,直接引用的哲学著作多达数十种。像革命导师那样,坚持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吧,它能使你成为聪明、充实、富有的人,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怎样的序列是最合理的,从众多写作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异彩纷飞的“序列”,还很难谈那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下面介绍“七先七后”的训练序列,也许是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以上“七先七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和能力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拙到巧是一致的。至于以何时或达到何种程度作为先与后的界限,这又是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有的同学将上述七先七后交替反复安排,如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也未尝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五年级
叙事
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