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灵无草》有感1000字

读《心灵无草》有感

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在那个偏僻的图书角上放着几本可怜兮兮的报刊。每月总会来一些新书,(那是上期我们班订的)但都不幸落入喜新喜新厌旧的同学之手,而所谓的图书角上搁置的都只是几本旧得可怜的课外读物及几张脏兮兮的报纸,没有注意到它,现在的作业把我整得够呛的了,因地震耽搁了几周课现在老师们轮番作战,个个身怀绝技,大显身手。一向嗜书如命的我也只是偶尔将那些翻翻扉页,看看笑话,找找插图之类的。

今天偶尔来了闲情,作业做完了,也很累,便随手从图书角拿了一本《读与写》。书的刊头是那样的熟悉,扉页也似曾相识。晃怱间翻到了13页“心灵无草”这四个字豁然映入我的眼帘,怀着好奇,慢慢的看了下去……

一口气读完,我的心为之一震,原先绷紧的心舒畅多了,书中的内容很简单,文中把年幼无知的“我”与大度宽容的母亲对照,描写,突出了母亲人格的伟大,说实话,这篇文章写得不怎么样,言辞也并不优美,设计也并非巧妙,只是脉络清新的记叙了一个小故事而已,但给我的却是一次心灵的洗理。

我的生活正笼罩着一层浓浓的乌云,朝夕相处,同在一屋檐下生活的室友们却对峙了起来。不曾一次,我大大的抗议这种“战争”生活,我向班主任申诉换寝室,(我与以前的室友相处得很融洽,我以为就可以改变)。不知哪位伟人说过:“大陆与大陆之间有海隔着,家庭与家庭之间有墙隔着,人与人之间有谜隔着“。人与人之间亲密是同一种原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干戈则是不同的原因。我与室友们之间的矛盾,仅是小小的误会而已,因为我是班长,她们或多或少对我有些不满。很多时候我都忍着,我相信“静一静,风平浪静,忍一忍,海阔天空。”可有时我真的忍无可忍了,偶尔也……我以为自己已经够宽容的了,殊不知……

“一个人连心里的杂草都拔不掉,怎么能种出饱满的庄稼呢?”是呀,如果我有一颗能种出庄稼的心,那么我就能“拔掉心灵的杂草”,不是吗?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武艺高强的老翁闻名江湖,没有人能击败他。有一位武艺不高但油嘴滑舌的年轻人,想激怒后,打败老翁,他语言刻溥地大骂老翁,并向老翁吐沫,但老翁始终默默地承受,一言不发,最后年轻人只得灰溜溜地走了,事后有人问老翁为什么不还击,老翁说:“如果别人送你礼物你不收下,礼物送给谁呢?”想想,我真的自愧不如,“心灵无草”也无疑似老翁。

“心灵无草”,我心灵无草吗?一个人头脑中渣滓都洗不掉,又怎么能磨砺出洁白的美玉来呢?所谓“要成功先成人”我连为人处事的技巧都不懂,又怎能成功呢?

我心灵的杂草也该拔掉了,瞬间我心中的巨石落下来了,放下那本书我明白了,一切的一切原来这样简单。

“心灵无草”我心中的杂草不能再生出来了。

读《忏悔录》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忏悔录》是法国作家卢梭的个人传记.

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他的文字挟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他用自己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文一开始卢梭就写道:“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样迫切的言辞又怎能不让人走进他真挚、诚恳的精神家园中去呢?

在他近似于迷雾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断中贴近他的回忆,他的心灵,在文字里与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郁或舒畅或快乐或平静或热烈的起起伏伏、若浓若淡的叙述中行进,去领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去探寻他经历的爱恨情仇、恩怨变迁。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特别喜欢读书。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直到父亲的因故离家,卢梭住进他舅舅家与表哥一道生活才一开始面向社会。进教堂做弥撒时,他遇上了他一生第一个令他产生好感的女性——朗拜尔西埃小姐。

读到一些细腻而深刻的情节,感受他成长中所承荷的开心与苦恼,一个鲜活、丰满的卢梭形象跃然出纸而呈现在你眼前,是那样的真切、朴实而又厚深。他比他同龄人性格要更具复杂的一面。后在他十六岁时,得到了体现。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写作。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她逃到法国,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币的年金。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从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卢梭是如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面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

在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薰陶下,他的心慢慢定了方向。他在悠然的平和中度过三十年。步入壮年是时,他开始了个人的写作生涯,著书《爱弥尔》。可由于这本书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格格不入,书稿被当局焚烧,自己被迫走上了流亡的生活,其中还遭友人所害。凡此种种,他没有放弃写作,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忏悔录的下半部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断断续续写下的。

写书更写出了他善于释放的个性特质。他说:“我对我的内心价值有所意识,它一面使我感到不公正的贬低,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觉,并使我潸然泪下,而我生平就是让喜欢让眼泪尽情倾泻的。”卢梭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不平化为了一缕烟雾而平衡自我心态。也正是这种易感的情怀,让他给这本没有任何粉饰的传记赋予了最原始的思想与情感,真实记录下他大半生心路里程。人们认识了他,记住了他。200多年了,作为人物自传的《忏悔录》,是唯一济身世界名著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卢梭的心血凝结的人性闪光点所带来的磨灭不息的经典之伟。它不是小说。是串连卢梭回意的杂文集。而每一段杂文都是作者心灵轨迹的烙印.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自传的过程无形中都会产生一种扬长避短的心里。而这种心里无疑会扭曲真实性、坦诚性。

《忏悔录》是我接触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隐私”的书。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卢梭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