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那些感触—那些年800字

最近的那些感触—那些年

800字 初一 散文

曾经以为的永恒,竟如此短暂,如此不堪一击。原来,所谓的永恒,不过短短一年。

——题记

一样的人,一样的场景,一样的环境,一样的天气,但人的心情早已不同,一切已物是人非。

往事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那时的我们,都只是懵懵懂懂的孩子,都只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

还记得上课时那数不胜数的纸条吗?还记得上课时那肆无忌惮的笑声吗?还记得下课时那吵得面红耳赤的容颜吗?还记得放学时那匆匆忙忙的脚印吗?或许你早已忘了那些点点滴滴。我们之间或许早已有了隔阂。那一层薄薄的隔阂,早已将我们变得陌生。从以前的千言万语到现在的相视无语,不过几个春秋。时间,没有让记忆风化,但它却将永恒风化。

那时的我们,都只是叛逆的孩子。那时的我们,对未来有着一样的憧憬。那时的我们,对现实有着一样的抱怨。

还记得我们一起背过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吗?还记得我们一起欺负过的“陈馒头”吗?还记得你逼着我唱的《荆棘里的花》吗?还记得你用来骂人的“好奇心足以杀死一只猫”吗?或许你还记得,又或许你早已忘记,但我还记得。现在的我们,联系越来越少,话题难以扯到一起去。难道这就是马丁和安妮·雪莉的最后?

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无缘无故介入你们生活的配角。

雪琼,还记得那时候我经常叫你“雪球”。嘉娜,还记得那时候我经常抄你的作业。思宜,还记得那时候我经常捏你的脸。肖纯,还记得那时候我经常嘲笑你。陈琳,还记得那时候我们经常叫你“猪”,一起欺负你。洁玲,还记得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起欺负陈镜楷。绿茵,还记得那时候我们经常吵架。从别后,再相逢,一切早已不同。

那时的我们,都只是陌生人。相见不相识。

还记得你在被我吓后说的那句“吓死人”,也记得我接下来的“因为你没死,所以你不是人”。还记得你向我不断眨着眼睛,也记得接下来的相视而笑。还记得你每天早上都对我说的“作业借我抄”,也记得我接下来的“还没写好”。还记得每天我绝对会对你说的“作业借我”,也记得接下来“飞”过来的作业本。但一切都淡了,散了。

那些美好,那些“永恒”,都停留在那些年。那些人,也只属于那些年。

那些年的你们,还记得那些年的我吗?现在的我,很想念那些年的你们。

最远的距离

700字 高一 散文

曾经是围在一起无话不说的兄弟,而现在却都以低头不语,盯着让人沉默的手机。

——题记

上层社会的物欲横流,科技的飞速进步,无不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在这繁华社会的背后又隐瞒多少弊端,又淡化了多少人情世故。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就汉字听写大会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然而提笔忘字的人数不胜数;精通汉字书写与拼音拼读的人少之又少;通读名著通晓古今的人找到一个更是难上加难。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竟演化为提笔忘字,字迹不整,汉语不精的情况。这些弊端都隐藏在看似繁华的社会背后,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

羲之一时兴起,挥笔写下响彻千古的《兰亭集序》;东坡一时来意,一首《赤壁赋》家喻户晓;清臣一时悲愤,一篇《祭侄稿》流芳万世;润之一时触景,下笔如云,写就《沁园春长沙》名震一时。无论是文采还是书法,此皆上上之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无论是行云流水还是真情流露,此皆上上之作,是我们学习的范文。蓦然回首,这些先人以是载入史册之人,而今亦无人超越,亦无人去挑战这些千古流芳的著作。这些是推动社会发展还是任其湮灭于社会发展潮流?

淡淡墨迹书写浓浓深情,千言万语记录书信之中,无端焦急只为一封家书。这些原本我们生活的轨迹被打破,各种软件层出不穷,成了这个新时代的产物。它们有着足够的诱惑和新鲜感。于是,我们不在临摹《兰亭集序》,不在诵读《赤壁赋》,亦不会感受《祭侄稿》的悲愤。我们开始用键盘打字,开始用电脑程序的联想功能于最短时间内打一封《祭侄稿》,打一篇《沁园春长沙》。我们尝试用新的方式走在时代前端,以至于字迹不整,语不精,一提忘字。

曾一起谈天说地的兄弟,一起互致书信的亲朋,一起深情满怀的问候,而今都在何方?飞信微信,抵过一句简单问候;键盘鼠标,抵过一纸真情流露;手机电脑,比上曾谈天说地的兄弟。于是,各自之间越走越远。

最远的距离,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相聚时都低头不语,黯然无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