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长征1200字以上

人生是一场长征

1200字以上 初三

踏上一段征程,风雨兼程,走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做皓月一轮。

——题记

我常常抚摸着地图上那蜿蜒着的红色长途,遥想着很多年以前,有一只浩大的队伍经过这里。他们身着整齐的军灰色的军装,脚上踏着乡亲们送的布鞋,肩上扛着不能再旧却擦拭的光亮的步枪。头上的帽子也许已经磨上了小孔,单打一颗五角的红星仍闪烁着耀眼的光,二万五千里的征途,曾从这里走过。

那荒芜的草地已经归于宁静,再看不见那高扬的旗帜,那冰封雪飘的雪山又将多年的故事紧紧封存,再听不见响起的号角。这里,该是老班长倒下的那一方土地。这里,应是炊事员永远闭上眼的雪山,还有这一处,那一隅……无数的故事隔着悠悠的岁月河流已是隔岸的风景,倾听的唯有远方传来的歌声,那歌声带着五星红旗的红,倾听古老的风铃,撞击着泛黄的岁月,悠悠地在耳畔回旋。沧海桑田,地老天荒,如泣如诉……

往事随风而去,如今的我们只能通过寥寥的黑白照片与老人们零碎的记忆来遥想那二万五千里的路途,有多少风雨冰霜,荆棘险阻,但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从古老的时间走来,走向未来的前方去。他们的队伍经过我的眼前,将我一同向前领去。他们用双脚下的足迹告诉我们,人生也是一场长征,每个人都在路上,这一路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长征,而我们一直在路上。

就像阿炳行走在风雨缥缈的长征里,奏响沉重的生活之音,映出心中那轮明月;张继跋涉于他寒彻心扉的枫桥边的泊舟旁,夜半钟声,客船飘摇。庄子行走在他的涂中梦里,抟身扶摇,展开高贵的羽翼。钱瑗说:“人其实伟大,天堂在心里。”红军走过,那样固执坚韧的精神就这样走进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里,他们在风雨中隐了身形,但千千万万的红色传人就这样屡屡站起,继续向前走去。

就像许许多多的人一样,他们也许是学生,老师,医者,亦或是叱咤风云的企业人物,政治大家,都在踏着着红色的足迹,在路上,不停歇。千千万万的像我一样的莘莘学子,在自己成长的风雪里一直走着。我们在夜里挑起灯火,独自承受宁静,峥嵘岁月里,用文字与笔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浪遏飞舟。我们寻着先人的长征之景,背负着身体流淌着的,炎黄儿女的鲜血,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21世纪的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当年浩浩荡荡的烟尘,却可以沿着旧时的记忆,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去跋涉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红色的传人。

季老先生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就是那红色长途所留给我们的,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长征里的。动荡与苦难,或大或小,却可以造就一个完整的人生,就如当年的战士们,饱经忧患却仍坚强地活着,生命由此变得深刻,而人生也愈显高贵。

人生是一场长征,需要爆发出巨大的坚硬与刚毅之力,擎立着壁立千仞的跨越荆棘之心,才能走向光明。每个人如此,那么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旅途也正因如此。我们的祖国,从动荡的风雨里走来,跨过一切险阻走了过来,在鲜红的旗帜下,他慢慢地站起来,也从未停止前行。这一路的长征,将一直延伸到无尽的远方,看不尽的远方。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显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琦君如是说。人生本就是一场长征,风也好,雨也罢,都是既定的风景。那红色的长途还在继续,有很多东西一成不变,亘古如斯,许多的往事湮没于尘埃,而那红色的图腾却永不泯灭,烙印在每个红色传人的心里。

“大路走尽,还有小路,只要不停地走,就有数不尽的风光,属于鲜花,微笑和酒杯”。人生是一场长征,这一路我寻着红色的图腾,一直向前走去,寻一盏灯,拥抱一轮皓月,哪顾风雨冰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00字 初三

时光荏苒,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祖国从沉睡中苏醒,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

柔软的丝绸,清香的茶叶,精巧的瓷器已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手工业人们智慧和手艺,而这些也只是中国文化的冰山一角。更令人惊叹的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先进的思想。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国唐朝的海纳百川充实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丝绸之路的文化商业交流促进了世界的文化经济进步,深厚的百家思想铸就了中国精神的丰厚。

纵观古时中国,我们心中充满了自豪,也对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充满了憧憬。当然现今的进步仍值得我们骄傲,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位于国际前列的海上资源勘探技术,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开启都是中国进步的勋章。

一个国家的进步总会伴随着诸多的质疑,中国也是一样。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青年人的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国家的发展,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季羡林在《沧桑阅尽话爱国》中曾提到过“今天的中国青年,有的产生了信仰危机,思想浮躁不安,对世间事有些迷茫,因此我们应提高中国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而在这之前应首先进行爱国教育”。而这次的电影事件则是中国青年思想浮躁,内心迷茫的体现。这件事把中国年轻人的两类偏激思想显现了出来。一类是毫无理智,盲目爱国;一类是崇洋媚外,满心消极。其实这两种都不是可取的思想。这种思想出现的根源就是部分中国青年对于爱国认识过于浅显。

真理是有条件的。对于爱国来说,正确的爱国思想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在过去的抗战时期,“爱国”似乎就意味着为祖国的安危奋斗,牺牲。而在今天这个和平的时代,这样的爱国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的发展,对于新世纪的中国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那么怎样的爱国思想才是今日所需的呢?我认为季羡林老先生的两个词足以表明真正的爱国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认识到自己对国家和后世子孙的义务,此为爱国主义;而认识到自己对世界也负有义务,此为国际主义。我们作为中国青年应担负起推动祖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责任,这是我们对国家,子孙的义务。而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应互相交流,互相为世界的和平而奋斗,这是我们对世界的义务。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有机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既是携带着不同文化基因的异国人,也是怀揣着同一共赢目标的世界人。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有机结合正是二十一世纪新青年应有的新型爱国观。在这样的思想下,“国”的范围得到了扩大,不仅仅囹圄在自己出生的国度,而是将视野放之于整个地球,在祖国利益得以实现的情况下,对世界也负起自己的责任,实现真正的共赢局面。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青年的爱国不应局限于盲目地争辩和嘶吼,放眼世界才能展望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