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后感800字

《童年》读后感

8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多姿多彩、快乐美好的童年。虽然每个人的童年都独一无二,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没有高尔基那么贫苦,都是幸福快乐的。在家里,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

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没有我们那么幸福、快乐。

高尔基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不得不跟妈妈到外公家里生活。他外公是一个很凶的人,打起人来从不手下留情,他外公家里还有两个舅舅,他的舅舅虽已成家,但不懂得立业,整天争家产。后来小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的母亲走了。只有他的外祖母疼他了。他外祖父不大喜欢他,他的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他在外祖父家里没有朋友,唯独只跟“小茨冈”(伊凡)玩得很好,但在一次意外中,“小茨冈”也不幸失去了性命(实际上是被两个舅舅怕他争家产而害死他的。)

在外祖父的这个大家庭里弥漫着仇恨和残暴,而笑阿廖沙就是在这个充满勾心斗角,残暴的家庭里度过童年的!

对比小阿廖沙,我们有父母,有很多朋友,有疼我们爱我们的外祖父和舅舅,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没有一个脾气暴躁的外祖父,没有满心充满邪恶的舅舅,不是孤身一人,不是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更不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残暴很仇恨的家庭。我们——真的很幸福!同时也很幸运,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而在这样一个充满残暴和仇恨的大家庭中,小阿廖沙并没有屈服,没有听天由命,而是努力学习。阿廖沙从小就很喜欢数学,在一次计算中,老师出了一道题“1+2+3+4+5+6+7+8……+99+100”同学们想了很久都想不出,而小阿廖沙却算出来了。并不只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很努力、肯用心学习,最后,他变成了著名的大作家——高尔基。成了人人都敬仰的人。

而我们呢,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家庭幸福的90后呢,是不是更加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吗?不是吗?在生活中,我们或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我们或许会遇到迷惑我们双眼的东西,只要我们学会拒绝;我们一生中或许不会一帆风顺,或许会有大风大浪阻挡我们前进的道路,只要我们有信心把困难击倒;相信吧!属于我们的美丽的彩虹就在不远处,只要我们肯付出。

没有一块玉是未经打磨就美丽的,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经历风吹雨打,才会变得美丽、灿烂!

《从孔乙己》到《阿Q正传》看近代社会观

600字 初三 书信

且看孔乙己生平,因科举落榜,无谋生之路,即无业游民,又受“世俗观念”影响,轻视劳动,死读诗书,迂腐不堪,迫于生计,则行偷未果,被发现之后,遭毒打至瘸,可见阶级社会分化之明显,最终孔乙己悄然死去,无人问津。再说阿Q之生平,因无文化,无家境,处在社会最低层,坐苦力,短工勉强维持生计。其为人直爽,虽贫得两下嘴,却不懂说话技巧,思维简单,因背负调戏雇主家下人被蒙冤为替罪羔羊,遭枪毙。可见当时社会之黑暗,阶级统治者之残忍,虽阿Q生前不曾抱怨,但从人道主义来说,阿Q的死的确令人愤慨。

从孔乙己到阿Q,都能折射出当时人民不图反抗的“国民弱点”与阶级主义分化明显的社会问题。在近代,对于社会地位低下,没有选择职业自由的人称之为“贱民”,可见当时阶级主义的严重性与被压迫人民凄惨的处境。从孔乙己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虽已结束了封建统治,可阶级主义和一些陋习仍存在,如科举制度,虽不失为选择人才的好方法,但同时也摧毁了不少读书人的前程,最终含愤而死。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被压迫人民完全丧失了人格尊严,习惯于“弱肉强食”的社会制度,默认了自己的“贱民”身份,忍气吞声不敢反抗。综合上述这两个问题,也就能看出当时当局的黑暗。我估计了孔乙己与阿Q有生之年的社会背景约在辛亥革命左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帝制,报纸、书刊铺天盖地地宣称社会进去了新时期,人民自由了。还是鲁迅先生独具慧眼,塑造出了孔乙己与阿Q两个人物形象,怒斥了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之下。由此可见,要推翻一个制度尚且不难,核心问题还在于如何构件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by小默

2006⒌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读后感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