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最好的家长》有感1200字以上

读《做最好的家长》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去年11月4日早上去广州体育馆参加广东省第三届班主任论坛时,我在售书处发现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出于作为一位母亲的好奇,就翻开来浏览,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很好,正是我要的,为何因为在书店里,又很多都是关于培养天才儿童的书,离我的实际和教育理念遥遥相及.

我们的孩子都很普通,怎么教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就是一本具有普遍意义,而又别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书.我买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女儿,还有我的学生.我认为教育总是相通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和谐统一的;作为一个班主任和一个家长,其教育的目标也是和谐统一的.因此在本学期第二周的家长会上,我也向我班的家长介绍了这本好书.

这本书是作者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小学阶段好习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坚强意志的磨练,"代沟"的超越,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各阶段孩子的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建议.

李镇西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而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所以,"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是李镇西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子女坚定不移的理念.

世界上的孩子千差万别,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自然就有着不同的孩子.有的孩子很普通,不一定都能成名成家,铸成大器,不可能样样优秀,处处超越别人,有的智慧超常,有的才高八斗.但是,无论怎样的孩子,我们都可以也都应该让他们活得快乐.当初给我女儿起名字时,我和先生也是希望女儿能快快乐乐地成长,生活.所以起名为"悦飞",寓意:快快乐乐地飞,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每次

读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总有很多话让我读了还想读,越读越喜欢,感受也越来越深.我载录以下两句话,送给我的女儿,送给我的学生,也送给我自己.

一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李镇西老师给历届学生的见面礼,是送给女儿的一份珍贵礼物,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在上学期我也向我班的学生传递了这句话.从李老师的女儿晴雁的善良,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等个性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句话对其成长的重大影响.因为李老师经常对女儿说:"’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往往只需举手之劳——公共汽车上,你为一位老人让座,这位老人就会因为你而感到生活在这样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幸福;在街头,你热情耐心地回答一位外地人的问路,他就会因你而感到能够得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真诚帮助是一种幸福;在教室楼道,你主动上前帮老师抱作业本,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幸福;有同学生病了,你哪怕是送上一句亲切的问候,他也会感到有你这样的同学是一种幸福……在你给别人带去幸福的同时,你也会很快乐的!"

二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也是李老师经常说给女儿听的一句话.李老师认为,一个人不应该简单地和别人比,而应该和自己比,用"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相比,看是否有进步.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我’."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赞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我很喜欢的这段话.我因此也常告诉自己:我不是很聪明,但我勤能补掘,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我要当一个负责的小学老师.

李老师在书中还引用了一位外国诗人曾经写下的一首小诗: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就做一丛小树长在山谷中/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丛小树/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片绿草/让公路上也有几分欢娱/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条鲈鱼/但须做湖里最好的一条鱼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我们得做海员/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我们该做的工作,就在你手边

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不能凭大小来断定你的输赢/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

不管自己身处何方,不管自己身兼何职,不管身边伴随着多少的成功与失败,我们都要自信地面对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成就自己最精彩的人生!

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06级统计学院白倩

仔细的阅读了整本书后,我对其中的第二部分印象深刻,现在我就对李开复先生第二部分的观点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望老师批评指教。

李开复先生在这本书的第二部分说道:“真正的成功有很多种:它可能是创造出了新的产品或技术,可能是取得了突破性的科研活学术成果,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而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可能是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找到了最能使自己满足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样,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名望和财富也是一种应当被尊重和认可的成功。一句话,多元化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从不同角度理解成功,尊重并鼓励年轻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以便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实现他们各自的价值——这才是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我把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表述:

第一方面,成功并不是单一的,千篇一律的,成功可以是多方面的,用书中原话来说,是“多元化”的,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仅以成绩和名利来衡量个人,团体乃至社会的成败,那么我想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不能跻身成功者的前列,我们可以想一下,亿万富翁这个世界有几个,国家领导人这个世界有几个,这些人固然在自己的奋斗目标上取得成功,但其他人都是失败者吗?“神舟”系列背后大概有几万个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他们对神舟火箭和飞行器上的上亿个零件逐一进行检查,以确保神舟圆满的完成既定任务,神舟的起飞和成功返航增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可以说每个人都对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这巨大的历史功绩是谁取得的呢?难道只是那个电视屏幕上经常现身的总工程师?当然不是,我们大学生也是,不要轻易走入一元化的成功的误区,而应主动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我们人大的校训是“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即做一个对社会贡献良多的人,但我们学校的做法却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何谓有用?成为国家领导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是对社会有用,而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难道就不是人大的骄傲吗?就要以自己没能升官发财辜负人大的培养而感到可耻吗?别忘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主体,而且我们人民大学的种种做法我却不敢恭维。前一段,十七大一次会议,马凯和刘延东当选国务委员,人大媒体上下弹冠相庆,大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势,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我们说这两位爷可是咱们人大毕业的啊,好像人大突然抓住了这两颗救命稻草,人民大学,党的学校,人民的大学,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了,小小一个国务委员,能让人民大学兴奋至此,那清华是不是要去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做广告了,常听外人说,清华北大的学生想的是为国为民,人民大学的学生天天想的是升官发财,于是乎人大和前两所大学差距日益扩大,在如此校风下,我和周围的本就觉悟不怎么高的人开始为自己以后怎样升官发财做准备,学校的种种做法让我们在歧路上迷失了自己。对于把分数当作生命的高中生来说,汤玫捷这个例子可有警示作用,复旦附中高三女生汤玫捷,在校成绩排在100名左右,在国内的许多老师看来,汤玫捷并不是特别出色的学生,但她却成为唯一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中国留学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但汤玫捷不愿出书介绍成功经验,不愿把自己的经历简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动物,不是园林动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

第二方面,就是年轻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我一直把大学看成是一个人认识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阶段,一个人越早认清自己的各个方面,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他就越能早早的规划自己的人生,为以后踏入社会先做好准备。如果你能在四年之内找到自己的career,那你这大学就算没白上;相反的,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是一味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即使你把自己的学分绩搞到很高很高,你以后进入社会也会发现自己的手足无措,你会发现自己对进入这个社会没有做好最起码的心理准备。大学四年是认清自己规划人生的四年,有的人擅长交际,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就会跑去参加各种社团;有的人喜爱知识,喜欢钻研,他就会投身于图书馆,丰富自己的知识基础,厚积薄发;有的人立志于出国,他就会从入学就开始背单词,准备考GRE,托福。所以关键不在于他在做什么,而在于他是不是认清了自己现在所作的事适不适合自己,他是不是找到了值得自己奉献一生的事业。现如今,大学里,特别是名牌大学,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想想他们费尽心血挤进全国高等学府,眼见就要熬出头了,为什么要突然放弃快要到手的一切呢?那就是他们对生活感到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用,从本科上到硕士然后是博士,他们在为学习而学习,把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于是他们对生存的意义产生怀疑,他们最终决定结束这没意义的生命。但我想如果任何一个人,当他找到了自己愿意奋斗一生的事业时,他们根本不会去想生和死这个问题,他们每时每刻都会是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

最后我以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结尾:“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而为而羞耻,临死前你可以说,我把自己的一生和全部事业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做到这个,我想我们就不枉为此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