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3.0:刺金时代》读后感1200字以上

《小时代3.0:刺金时代》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说实话,1.0和2.0的情节多半都模糊了。温吞的生活下记得的永远只是所有人印象中的上海以及一群优渥的趾高气扬的妖孽们无所顾忌的生活在一起,不熟悉的奢侈品牌以及不真实的生活状态成为了主流,那些工薪阶层的正常品味永远带着鄙夷的味道。但是仍然没有厌恶的感觉,甚至到后来你真的开始怀念他们腻在一起叽歪叽歪的场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都真实存在,他们的爱恨情仇是真的,友情和爱情也是真的。

是的,这依然是典型的四娘风格,之前的美好永远是铺垫伏笔,3.0才是故事真正的开始。顾里依然嚣张独立像个无坚不摧的耗子精,可是后来我们才知道所有的巨大悲剧都承载在她一人身上,她也有脆弱孤独需索温暖的那一面。而她那段自导自演自编的大剧,以及戴着假发独自面对癌症的化疗,在所有人都哭的抽过去时她还能光鲜亮丽平静来工作生活。我真的很佩服她,不管她有那么多诡异的惹人嫌的癖好和毒液喷射的嘴脸,她依然还是这群人中最勇敢最应该被爱的女孩,强大而又脆弱的顾里。

林萧的角色是一个讲述者,千万的读者通常是以林萧的视角看他人看整个局。现在想想,林萧也许是里面最为正常的一个,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中的一个。但又觉得她是幸运儿,她能得到简溪和崇光两种不同而又炽烈的爱。她经常搅和进许多的矛盾争吵中,却怕事的只会掉眼泪。还好,有好多爱她的人愿意站在她的身后替他解围擦眼泪,告诉她不要怕一切都会过去的。最后的最后,她活着,她还能告诉我们她们这一群人经历的所有,标签是最美好的时光。

南湘之前一直给我只是个大美女的形象,只是人与事都不顺遂显得较为边缘。3.0是她的崛起之篇,她成为许多事件的核心人物和导火索。她悄悄悄悄变得强大了,开始驾驭各种高级的衣物场合,开始说出她的不满和想法,开始冷冰冰的甩开了众人,我想她只是需要一个通道来表达她之前所有压抑的不良情绪,她终于可以迎来属于她的春天,不管是在事业还是爱情上。她依然是那个不可方物的尤物,值得一些关注和疼爱。她救了顾里的命,她依然能够像小猫一样依偎着林萧,发圈缠绕的景象永远留存于林萧的梦里无法挥散。

没有理由不爱唐宛如,对吧~!如此的纯真善良,被中伤了无数次但依然不离不弃陪在这个不属于她的世界里。一辈子有这样的胖子作伴足矣。

剩下故事里各色的男人,都是那样完美的型男。我的心中依然是最喜欢简溪的,可惜3.0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直到故事的最后他也没有再次出现在这群人当中。他的形象一直停留在一辈子只爱林萧的信上。如果还有续篇有只能够成就林萧和简溪,至少他们的身影还依旧存留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其他的男色们,NEIL出乎了我的意料,这个混血男孩一直都是作为一个润滑剂出现在这些男女间,适合搞搞笑的。不过3.0的他成为了逆转故事的关键人物,最后我们才发现男主应该给他,他才是那个能够扛住事情与顾里并肩作战并且永远在背后支持顾里给予依靠的男主,他寄出的明信片上的字句 I will always miss you like a darling真正道出了所有局中人局外人对于这个小时代的心声,生离和死别都硬生生的让人疼痛着无法抽离。还记得周崇光写到那个人一定会出现,你要等待的片段曾经被我放进了BLOG的某篇文章。特别喜欢那段文字,因为它让人相信茫茫人海中一定有人是长久的为你准备着的,一定会有人穿越过重重人群坚定朝你走去想要握着你的手。尽管后来看到的崇光是个混血的男模叫陆烧,但是他知道林萧一定认得出他,一定能够从某处看到他火热的一心向她的内心,这是从一而终的崇光的爱,也是这个小时代里极其温暖和感人的篇章所在。

除了林萧,宫洺,简溪,卫海,蓝诀,KITTY,其他的所有人被安排进了上海那年的公寓大火里,她们马上要收获的另一次人生的幸福高潮再也没能上演,戛然而止的小时代就这样完结。五年的小时代再也没能继续,他们永远只能存活在很多人很多人的回忆里,生活就是这样 他永远都不会按照你所想象的轨道去发展。

可是我们仍然会爱他 就像亲人一样。I will always miss you like a darling.

《小时代3.0:刺金时代》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郭敬明现在的文笔比我想象的还要差多,在语言造诣上大概是古龙的水准,总体上说就是句子说不完,比喻不连贯。古龙狡猾一些,把比喻分成不同的自然段,企图伪装成现代诗的格式,缺点是你必须一目十行的看完汹涌而出的话。郭敬明则是把比喻堆砌到一个段里面,这样的好处是读他的书的时候,这种部分完全可以忽略。但是,说道故事内容,郭敬明又比赛格林实诚也真诚的多。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她自己幻想出来的人格,不像后者,分明揉碎的是他人的梦想来获取快感。小时代里的人物分为两极,理性的和感性的,富裕的和贫穷的,视钱财为粪土的和庸俗拜金的。问题在于他把对比做得太过极端,而故事又太戏剧化,那么多癌症和段子将剧情和语言的严谨程度逼的无限趋近于零。可是另一方面,小说也确实抓住了高中生语文素养低且心气高这一现象。但是,如果仅从这点说郭敬明是个虚伪且金钱至上的人,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即是郭敬明本身拧巴状态的实体化:拜金而理性的是他的大脑构建出来的自我人格(顾姓二人,宫铭等),嫉妒而傻愣则是他从四川摸爬滚打到上海的经历所塑造出来的本我人格(林萧等),而出生在大富之家,穿金戴银是她一直以来躲在被窝里安慰自己入睡的意淫和幻想(不用举例),比他更加愚蠢可笑的人是她的取笑对象(唐宛如),但是在最后,他仍期望被他取笑过的人能陪伴在她身边(顾里快死的时候)。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把故事编成了少见大团圆的结局(虽然最后为了“青春小说要死人”的连贯性突兀的把胶东路火灾编了进去),因为小时代是她自己的梦,他不愿意醒来。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郭敬明的自卑而非自负所致。觉得自己成功的人不会像他那么刻薄。成功而满足的中产阶级处处都是,在茶余饭后给你们传授为人处事之道。这种现象完全可以在微博上得到证明,大多数年薪过了百万,或者手中又鹅蛋那么大点儿权力的人都有这种自满倾向。这些统称中产悲剧,庸俗的说,就是缺乏远见。比如说路金波,比如说冯唐,他们是自满者。而对自卑者来说,刻薄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自虐工具,也是对抗武器,世界上一切的痛苦都是对于自己无能的愤怒,绝望之下,将这种痛苦转嫁他人,即是毒舌。郭敬明便是如此。你当真他会不在意不到一米五的身高以及十几年来毫无进步的文笔吗?自卑者仅仅是把他敞开给大家看罢了,这是第一步,自黑。接着他们会播撒恶毒的种子,企图把这种恶毒变作优势,这是第二步,刻薄。

这真是一个心酸的故事。郭敬明十几年来是个传奇,但是在公众眼中活得像个笑话。他出生在四川小城。我只知道,一个小城里出来的人,身高,样貌都不出众,所有的凭依不超过一张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的奖状,就这么走入了上海这个以斤斤计较和排外而出名的大都市。他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这一切,外界不曾得知,我们只知道一个文艺少年走入了一个黑箱,而他走出来时,就变成了一位在作者收入排行榜里位列第一的成功商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小时代固然算不上严肃小说,其实连好一点儿的小说都算不上。文笔也不那么好,读上去像是大咧咧的一地玻璃扎子,等着读者一脚踩上去。无聊。不像是毛姆或者纳博什么的在拐角给你膝盖来上一箭。经典。但是郭敬明目的达到了,就是同病相怜的痛楚。这一感受也与我的亲身经历有关。在看到他人的时候,一部分人会艳羡于想象中的美好、把自己当作其中一只,另外一部分人则会感到绝望和焦躁。就像观看一只秃鹫俯览非洲饥饿的孩童,人们的感官会受到极大地冲击,同情,怜悯,但是又无可避免地感到忧伤。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代算是我读过中枪最深的小说。我读第一部的时候还是高中,整本书耗时两个钟头。那个时候,郭敬明是仅次于芙蓉姐姐的一个笑话。如今,我总忍不住将自己和郭敬明叠加在一起。我们应该是同一种人,同一种笑话,但是身处不同的处境,他已在世俗意义上获得成功,我还在为生存奋斗。我还记得,在我人生的低谷,经历了太多的挫败的时候,我曾向他一样幻想着生于巨富之家,无忧无虑。也会处于压力,对他人恶言相向。从郭敬明的小说乃至成长经历里里,我看见的就是自己:当毫无自信可言,就把自卑当成一切,将“恶毒的汁水”播洒大地。

即便如此,我也无法改变这个处境,就像是郭敬明如今已无法跳脱一个跳梁小丑的形象。我只能像和无数拧巴的人一样,将自卑和不满隐藏心底,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世界抗争,用自己微薄的优势换取金钱和一切能够让我们实实在在抓住的东西。在人群中假寐,躲避着爱与凄苦,一切就像是艾米斯在信得最末所说的:只要一个人真正有了睡意,那么他总有希望能重新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