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3.0:刺金时代》读后感1200字以上

《小时代3.0:刺金时代》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郭敬明现在的文笔比我想象的还要差多,在语言造诣上大概是古龙的水准,总体上说就是句子说不完,比喻不连贯。古龙狡猾一些,把比喻分成不同的自然段,企图伪装成现代诗的格式,缺点是你必须一目十行的看完汹涌而出的话。郭敬明则是把比喻堆砌到一个段里面,这样的好处是读他的书的时候,这种部分完全可以忽略。但是,说道故事内容,郭敬明又比赛格林实诚也真诚的多。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她自己幻想出来的人格,不像后者,分明揉碎的是他人的梦想来获取快感。小时代里的人物分为两极,理性的和感性的,富裕的和贫穷的,视钱财为粪土的和庸俗拜金的。问题在于他把对比做得太过极端,而故事又太戏剧化,那么多癌症和段子将剧情和语言的严谨程度逼的无限趋近于零。可是另一方面,小说也确实抓住了高中生语文素养低且心气高这一现象。但是,如果仅从这点说郭敬明是个虚伪且金钱至上的人,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即是郭敬明本身拧巴状态的实体化:拜金而理性的是他的大脑构建出来的自我人格(顾姓二人,宫铭等),嫉妒而傻愣则是他从四川摸爬滚打到上海的经历所塑造出来的本我人格(林萧等),而出生在大富之家,穿金戴银是她一直以来躲在被窝里安慰自己入睡的意淫和幻想(不用举例),比他更加愚蠢可笑的人是她的取笑对象(唐宛如),但是在最后,他仍期望被他取笑过的人能陪伴在她身边(顾里快死的时候)。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把故事编成了少见大团圆的结局(虽然最后为了“青春小说要死人”的连贯性突兀的把胶东路火灾编了进去),因为小时代是她自己的梦,他不愿意醒来。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郭敬明的自卑而非自负所致。觉得自己成功的人不会像他那么刻薄。成功而满足的中产阶级处处都是,在茶余饭后给你们传授为人处事之道。这种现象完全可以在微博上得到证明,大多数年薪过了百万,或者手中又鹅蛋那么大点儿权力的人都有这种自满倾向。这些统称中产悲剧,庸俗的说,就是缺乏远见。比如说路金波,比如说冯唐,他们是自满者。而对自卑者来说,刻薄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自虐工具,也是对抗武器,世界上一切的痛苦都是对于自己无能的愤怒,绝望之下,将这种痛苦转嫁他人,即是毒舌。郭敬明便是如此。你当真他会不在意不到一米五的身高以及十几年来毫无进步的文笔吗?自卑者仅仅是把他敞开给大家看罢了,这是第一步,自黑。接着他们会播撒恶毒的种子,企图把这种恶毒变作优势,这是第二步,刻薄。

这真是一个心酸的故事。郭敬明十几年来是个传奇,但是在公众眼中活得像个笑话。他出生在四川小城。我只知道,一个小城里出来的人,身高,样貌都不出众,所有的凭依不超过一张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的奖状,就这么走入了上海这个以斤斤计较和排外而出名的大都市。他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这一切,外界不曾得知,我们只知道一个文艺少年走入了一个黑箱,而他走出来时,就变成了一位在作者收入排行榜里位列第一的成功商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小时代固然算不上严肃小说,其实连好一点儿的小说都算不上。文笔也不那么好,读上去像是大咧咧的一地玻璃扎子,等着读者一脚踩上去。无聊。不像是毛姆或者纳博什么的在拐角给你膝盖来上一箭。经典。但是郭敬明目的达到了,就是同病相怜的痛楚。这一感受也与我的亲身经历有关。在看到他人的时候,一部分人会艳羡于想象中的美好、把自己当作其中一只,另外一部分人则会感到绝望和焦躁。就像观看一只秃鹫俯览非洲饥饿的孩童,人们的感官会受到极大地冲击,同情,怜悯,但是又无可避免地感到忧伤。

现在回想起来,小时代算是我读过中枪最深的小说。我读第一部的时候还是高中,整本书耗时两个钟头。那个时候,郭敬明是仅次于芙蓉姐姐的一个笑话。如今,我总忍不住将自己和郭敬明叠加在一起。我们应该是同一种人,同一种笑话,但是身处不同的处境,他已在世俗意义上获得成功,我还在为生存奋斗。我还记得,在我人生的低谷,经历了太多的挫败的时候,我曾向他一样幻想着生于巨富之家,无忧无虑。也会处于压力,对他人恶言相向。从郭敬明的小说乃至成长经历里里,我看见的就是自己:当毫无自信可言,就把自卑当成一切,将“恶毒的汁水”播洒大地。

即便如此,我也无法改变这个处境,就像是郭敬明如今已无法跳脱一个跳梁小丑的形象。我只能像和无数拧巴的人一样,将自卑和不满隐藏心底,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世界抗争,用自己微薄的优势换取金钱和一切能够让我们实实在在抓住的东西。在人群中假寐,躲避着爱与凄苦,一切就像是艾米斯在信得最末所说的:只要一个人真正有了睡意,那么他总有希望能重新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小时代》一朵分裂的花

1200字以上 高二 议论文

从电影里倒是能够看出一丝忧伤来的,也许在意识的最深处,那个终于得到了奢华的郭小四,抱着一股砸给你们看的心态。就像他划分这个世界的原则,公开场合说的话,他要的就是成功,骂他的人没成功,都是屌丝。

他曾经也是个屌丝。所以他理解屌丝的渴求。看,这就是那些好东西。名牌,名牌就是一切。来我的梦里,什么都有了。当他远离屌丝,投奔了成功之后,却总是难以在情感深处,建立起对那些劳斯莱斯、LV、GUCCI的情感关系。

他只是狂热的证明自己得到,却没有能力在电影呈现真实的富贵。一个屌丝想要的都要到了,可却看不到对奢华与色相真正的爱。

在《小时代》里,上海只是一个金光灿灿的背景,并不是活色生香的真实上海。真实的上海,既有大多数影视惯常秀出的纯粹浮华,也有涓滴细致的风物人情。不管是小资,还是中产,还是大富大贵的故事,那种流光溢彩是精致有情的。说得直白点,拍这个电影的人,并不爱上海,对上海这个大城市本身没有感情,只对钱有感情。

上海和香港是中国的双城记,但在港片或者港剧里,描绘有钱到富贵逼人,会通过具体的鉴赏。比如玩时尚的,懂得一件名牌包的车工走线怎么个好法,才不枉费拜金一场。时尚不止是牌子和牌子的名字叫法,时尚是态度和故事。

奢侈品本来就是最吸引人,是人性之中近乎本能诱惑的事物。可是在这个电影里,却只能看到粗糙的崇拜。

我们可以在《红楼梦》里,看见真正青春富贵的大家公子,是怎么奢华溶于生活本身,是怎么谈情说爱的。世家公子有钱到,不刷卡也不数钞票,根本就不知道银子是怎么秤的。公子哥闲散到,心思更多放在关心女孩子的命运,以及对那些金玉器物发自内心的厌倦腻味。

所以《红楼梦》这种真正的富贵小说,也很不客气地讥讽那些挂一屋子名家字画的爆发户。那一屋子名家字画,和一电影的名牌衣服车子包包,有什么区别呢?大众崇拜大富大贵,讨厌暴发户,大富大贵们也讨厌暴发户。就因为大富大贵不管内里怎么样,外面也要装出知书识礼含蓄收敛的样子。

这令我想起一个坊间的小道故事,那个故事说,小四同学想要混某入奢侈品大牌的发布会,走红毯秀自己,可是那个大牌对他不感冒,因为他的形象不佳。浮华圈有浮华圈的玩法,大家都有钱,但你还得卖相好。再往上走,还得渗透着对奢华不以为然的淡漠厌烦,吃相太难看太嚣张是不行的。

这可能才是最悲哀的地方。电影和它的导演所努力奔赴的上流阶层,奢侈拜金不是问题,问题是,游戏规则不止要有钱。拉皮整容是小意思,泼红酒受辱或上位更加是家常便饭,但最终秀出的色相还是要拿得出手。他所向往的,并且凭借财力可以抵达的地方,其实是排斥他的。金钱是通行证,但打开了那扇门,不一定被认同。

好在,除了用导演本身的名气和话题性折现票房之外,他对青春男色的品味真的特别好。和开着宾利奔驰甚至劳斯莱斯的帅哥们展开爱情,的确是屌丝少女们最美妙的上流社会之梦。至于青春、热血、友情、理想,乃至幻灭,都是包裹拜金的精美包装纸。

所以他精挑细选了足够多的美少年,却只用了一个美女做搭配。女孩们只需要代入一个女主角,观赏众多漂亮男生即可。抓住了女孩的钱包,就抓住了一切。商人只负责造梦,不负责幻灭之后的漫长煎熬,哪怕明知道幻灭会痛苦。

归根结底,《小时代》是导演郭敬明的梦,也是他口口声声关注的受众观众,做的同一个梦。可惜他既要照顾大银幕外的屌丝心,又掩饰不住对屌丝们的厌弃。既不能精致入骨地彻底拜金,获得认同,又不能割舍拜金这个立身之本。于是就分裂了。

这种分裂,也让演员们无法成为演员,只能成为模特,穿着很多衣服,念对白,走镜头。虽然美如鲜花着锦,但去电影院看了一个华丽的MTV,这是那些忠粉看了之后也觉得挺没劲的事。

喜欢金钱并不可耻,崇拜成功也很正常,但让我们觉得无聊的是,小偷靠窃取他人的心血之作发家了,拼命玩洗白还要扮上流。

最终,当我们在谈论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们谈的是这个世界的老桥段。有些电影站着把钱给赚了;有些电影是跪着把钱给赚了;有些电影是躺下来,按捺着心里的恶心,搂着那些自己其实嫌弃暗骂的观众把钱给赚了。屌丝们不美丽不光鲜没钱,屌丝们恶心,但屌丝们的钱不恶心,赚得就是他们的钱,这正是拜金式成功的入门奥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