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200字以上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致加西亚的信》这本小册子内容简短平实,却成为了风靡全球、畅销不衰的励志经典,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信用、勤奋、敬业,这也是现代社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细细品来,对我们今天取得成功有着很大借鉴意义。

首先,“人无信则不立”。上级命令的结果是下级的坚决服从,背后却是上级的绝对信任,他们的信任来自于对他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他能力的间接认可,是他平素的品行为他“赢”得了这次机会,罗文凭这坚强的意志,历尽艰险,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这正是他的所立之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的,那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些什么了,的确,不守诚信能很难为他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生活中诚信能为我们赢得友谊甚至爱情,工作中诚信给我们带来合作甚至事业上的发展机遇,诚信守用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也是人际交往的根本。在现代商业社会里,经济关系复杂,合作竞争无时无刻不在,信用就是一种资源,一笔无形的财富,就能为企业空手套来一大笔定单,轻松实现资金高效化、利益最大化,也能赢的老百姓购物认同感,他们花钱买的不光是商品,买的是信誉是放心,有时候还是承诺,终身免费服务等。这都是所谓的“品牌效应”,“靠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成为很多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另一大主题,信用是一个人、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

其次,“一勤天下无难事”。罗文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使命困难重重,但却没有挑三拣四,推诿扯皮什么,甚至没有问怎么把信送给加西亚,这仅仅是职责所在吗,这更是他忠于职守,敬业爱岗精神的体现,态度已经决定了一切,这是他成功的最大砝码。对于我们每一位员工,企业的发展也关系自我发展的好坏,我们也不能停留在对企业抱怨上,待遇不好,工作环境太差,得不到领导重视,管理落后等,首先应扪心自问我们对工作的态度,我们是否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呢。我们都是企业的发展环节中的一个元素,我们每个员工的态度和努力关系着整个企业机体的良性运转,要积极树立我们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我们的责任心,敬业爱岗,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关系着企业的荣誉,甚至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一个人的微小工作失误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导致整个工程的失败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具体到我们年轻人,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理解接受能力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内外环境的不均衡,曾经的豪言壮语显现得苍白无力,一味嗟叹和彷徨,我们是否考虑也象罗文那样敬业,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累经验,为自己赢得一个又一个为加西亚送信的机会,逐步完善自己呢,一个人的经历往往成就一个人的能力,今天的认真与执着就是我们明天腾飞的支点。

的确,一盎司的忠诚等于一磅的智慧,对于一个企业尤为如此。员工的忠诚度责任心可以促进技改技措的实施,节约重复投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避免技术流失断层、甚至培养竞争对手等,还有利于团结一致,在商业竞争立于不败之地。但我们培养、要求员工的忠诚度,敬业爱岗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口头宣传上,也不能只是强化“奉献高于一切”的精神催眠上,更不能强调一切听从组织,是命令就要服从上,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提高效率,而效率就是企业人的物化。市场经济下奉献要与索取并举,我们也要给予其相当的待遇,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鼓励其积极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坚固的堡垒总是最先从内部瓦解的,适当得引入竞争机制,使整个企业的每个细胞活跃起来,整个企业才有生机,以人为本,这也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能够给加西亚送信的人,这也是我们企业管理者经营企业应该思考借鉴的地方。

只有涌现更多能给加西亚送信的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更有希望,才能更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本小册子中得到启示,诚信守用、勤奋敬业,做一个现代的罗文。

是谁在守护我们的学习圣地

1000字 初三 议论文

世上只有两个事物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一是情感,二就是学习。学习的意义众所周知,为何学习也就显而易见,但时不时,我们会想,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是谁守护了我们的学习圣地?

毋庸置疑,是求知欲一直在守护着我们的学习圣地。

求知欲,这种来自内心的欲望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驱动力的,但往往是最难达到的。还记得抗战期间的西南联大吗?那里的怪才们在苦难中探索,在战火中交流,不经不觉,他们守护了心中的学习圣地,守护了全中国的学习圣地。可以说,求知欲之于学习就如同抗体之于健康,主动地守卫远比外界治疗有效。

而如果没有求知欲或求知欲不强,那么就需要制度来守护了。

制度是学习圣地的围墙,它给学习定下一个大的框架,同时守护着圈定的圣地。制度针对不同的目标有大有小,如为了守护社会的学习圣地,我们有高考制度;为了守护学校的学习圣地,我们有校规;为了某次寒假班的学习圣地,我们有责任书。

在制度的辅助下学习可以变得稳定有序,毕竟求知欲非人人有,非时刻有,而社会的发展要求参与学习的必须是每一个人。从这一点看,制度比求知欲更实在,更符合守护学习圣地的需求。

诚然,制度稳固了我们的学习圣地,但同时,它也封闭了我们的学习圣地。

知识是无边无界的,因此,不可能有哪一个制度能包容下全部的知识,让知识在其内部顺畅地传播和运用。更多时候,制度对学习是一种封闭,新事物进不来,里面的人也出不去。

就像某学校发生的事一样。与其说是个事,不如说它是一种现象——定制度是为了保障学习,但想学习的却因不符合制度而不准学习。其中的原因也只有两个,一是制度有问题;二是制度没问题,但不合理,而执行的人却只认为它没问题。纵观对学校这一学习圣地的守护,颠覆正常人认知的制度还是频频出现,比如垃圾筒不准有垃圾,衣钩上不准挂衣服等等。回到该学校发生的一幕,如果批评该同学学习无计划一点也不为过,可无视他单纯想学习的动机,并用所谓的安全责任来压人,实属制度下的又一悲哀——定制度,听制度,不准以任何理由违反制度。这样的守护,不知是否太过无微不至了呢?

当然,严格执行制度或许可以树立名声和风气,从这一点上它也间接地守护了我们的学习圣地。就像被哈佛开除的人的故事一样,他保住了图书却因违反规定而遭开除,他让我们记住了哈佛的办学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可现实是势利的,要知道,同样是口误,名人却可以看做是诙谐有趣。

其实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是“死”的制度和“活”的人守护了我们的学习圣地。这制度,严谨、严明;这人,有充满求知欲的学者,有开明宽容的授学人。

不是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