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和给予600字

吸收和给予

600字 高一 议论文

绿树的吸收是为了给予,机遇是吸收的目的。绿树为了达到机遇的目的,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人也是如此,要使自己能给予,唯一的途径是从外界不断地摄取、吸收。

当年蒲松林为了写《聊斋志异》,曾在自己家门前摆上桌凳,免费向行人供应茶水,只要求行人给他讲狐鬼神仙故事,20余年从不间断。就这样,他收集了大量的故事,经过精心修改、加工,终于写成了不朽巨著《聊斋志异》。这就是蒲松龄对后人的“给予”。

没有吸收,谈机遇就是一句空话。大家都知道《伤仲永》这个故事。方仲永五岁时就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到了十二三岁虽然还能作诗,但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了二十岁就变成了平庸无奇的人。方仲永的才能日益衰退,主要原因就是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但如果只是吸收,而不给予,那么吸收就失去了意义。绿树吸收了水分和养料,枝繁叶茂,福泽后人,这就是给予。英国有个名叫亚克敦的人,他可以算作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己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外,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读书笔记。但是,他只注意贮存只是,从不创作,结果一生一事无成。所以,吸收后应该精心加工,加工成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东西,正如绿树吸收后进行光合作用一样,然后才有无私的给予、造福人类的贡献。

吸收是给予的前提,给予是吸收的目的,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吸收和给予的关系要求我们不可偏执一面或存一废一。当然,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当前的任务主要是“吸收”,但是,我们应该更多地立足与将来对社会有用的目的去吸收,多学些活知识,这样,将来才能为四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观后感

900字 初一 观后感

今天,第52届雷锋纪念日,我们共同观看了《同上一堂课,雷锋告诉我》。看完后,我对雷锋精神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因为失败而气馁,而丧失斗志。我就不禁想起杨威,这个为国家争光的运动员,人们只知道他在电视荧屏上的光彩,却怎知经历了多少挫折失败?他十五岁参加体操队,一直是队中的佼佼者。可任何人都有可能失败,他也不例外。就在2004年的体操比赛中他发挥失常,成绩是有史以来最差的一次。那时体操是他的梦想,而当这个梦破灭时,他心中受到的打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甚至更加努力。

是什么让他坚持到最后?是他对梦想的追求,对梦想的执着,这就是雷锋的钉子精神,为梦想而拼搏的精神,而生活条件如此之好的我们,却遇到一点点挫折困难就畏惧不前,可能只是因为有较长的英语单词没记住、因为有道挑战性的题目不会做,可我们只知道去逃避,有何曾想过自己是否尽了全力!是否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是否坚持到了最后!可能又有人埋怨时间太少,但是正如雷锋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又有怎么挤不出来的呢!所以我们要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岗位上。扎扎实实的工作学习。

在社会上,人人都在谈奉献,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世间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正真奉献自我,大爱无私!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爱,就像在网上为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募集捐款的孙汀娟,在某一天,一位只有750g的小婴壮壮因意外提早了4个月降临人世,可是承受呼吸、消化这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就在众人失望时,壮壮发出了一声并不响亮的啼哭,这是壮壮并不富裕的家庭,又有什么能力承担这高额的医疗费用,就在这时孙汀娟等一群社会上的好心人挺身而出,拯救了壮壮的生命。在我们感觉人心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失信任,而不知有一群人用爱呵护着并不熟悉,甚至陌生的生命。这不正如汉字中的“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孙汀娟他们告诉我们这世间仍充满着温情,他们用大爱的胸怀包容、呵护世间每一个人。

上完这特殊的一堂课后,我明白了许多,我将来会像杨威一样为梦想而拼搏,因热爱而坚持,像孙汀娟他们一样,大爱无私,奉献自我,为世间添一份温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人,像雷锋一样时刻准备为祖国奉献可爱的青春,毫无保留的奉献奋斗,传递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