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古诗900字

我与古诗

9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在新区盖新房子,所以把我送到爷爷奶奶那儿。爷爷奶奶常常教我古诗。我很喜欢念古诗。奶奶只把发音教给我让我照着书念。于是我总是胡念,念完后又会大笑一会儿。

我念“离离原上草”。这首诗好像让我到了草原上,因为我觉得草原上的东西很美好。我讨厌“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话,一听“残”字,我就想起可怜的残疾人。但最后一句“露似真珠月似弓”让我觉得有“真珠”“月”一定很美好。所以我念到这首诗时,从第二句开始念,最后一句读两遍,奶奶就说:“怎么不读第一句呀?”我说:“第一句不好听,我不爱念。”我读到“半亩方塘一鉴开”,想到有半亩地那么大的糖,我就嘴馋起来。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觉得很合理,那么大的一块糖吃完肯定口渴要喝水。奶奶和爷爷听了我的解释都乐了。奶奶说:“谁能吃那么多糖

一次表弟来我家,我们翻到《泊船瓜洲》,然后一起大叫“京口瓜洲一水间”。我说:“有瓜。”弟弟还补充一句:“还是进口的呢!”读到《赠汪伦》的第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时,我们真的闻到桃子的香味。我抬头往桌子上一看,原来有一盘大桃子。于是我施了一计,把大的让给了弟弟,我拿了一个最小的,剩下的爷爷奶奶一人拿一个,还剩一个。不一会儿我就吃完了,拿起剩下的一个慢慢吃了起来。弟弟知道中计了:一个大的和两个小的比,我当然吃得多。表弟不动声色的吃完了,却又从水果袋子里拿了一个最大的桃子,洗了洗吃起来。这时奶奶说:“行了,剩下的放起来。”我反倒吃亏了。表弟说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我马上明白,他说大人不会明白我的心思。我马上说:“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的脸马上红了,我怕他难过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表弟送我情。”表弟马上高兴起来。

我读《出塞》第二句老读成“万里长城人未还”。爷爷奶奶怎么教,我都不听,我觉得那样顺口。还有“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我总读成“窗台”。爷爷说:“你看看谁家窗台上有脚印。”我说:“没有。”“那你怎么说别人家的窗台上有脚印呢?”我马上跑出去,一会儿跑回来说:“咱家的窗台上有脚印了。”爷爷笑着说:“你真捣蛋

还有一次,正在读高中的表哥来我们老家做客,见我在“谈论”古诗,便炫耀起来,说:“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风火阑珊处’的释然。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潇洒。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壮志凌云。”但是我一句都没听懂。

后来我渐渐地背的诗多了,诗的意思也渐渐懂了。但我读到“大漠沙如雪”时,总会想起我曾经问过奶奶:“大沙漠里会下雪吗?”

我与古诗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标题似乎写严重了,我怎么能与古诗并列呢?我没有什么值得让人铭记的事迹,我也写不出一首古诗。只是我对古诗有一份个人的喜爱罢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于某时某事某人,总会突然从口中蹦出一两句古诗。迎接新生的时候,回想到自己大一刚来的时候,再看看周围熙熙攘攘的校园,何曾相识!只是,我会问身边的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许多次下午从校园的钟楼前经过,看到依然蔚蓝如海的天空中盘旋回合的咻咻的燕子,我会想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三下乡的某个晚上,队员闲步校园,谈天论地,望着黑夜中远处点缀着几家灯火,寂静虫鸣,星月交辉,应是内心愉悦之情,我会叨念苏轼为亡妻所写的悼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料想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即使记忆中残存的古诗碎片不完整我也会把它百度出来,一字一顿,一笔一画,或读或写。

我不晓得这算不算热爱抑或特意展示给旁人看,他们看见我无故地念出一句诗词,总会投来诧异的眼光,觉得我这个人很奇怪。但有什么关系,我只是把我知道的和想到的念出来,只求那一刻诗与情的恰如其分地契合,或是交融。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诗词的创造者,我只是一个诗词的传递者。

我是从何时起喜爱上古诗的?记得小学时,一个客人给我们家捎来很多本诸子百家与诗词鉴赏,后来听说,是父亲买的托人带来的。我翻过诸如《老子》《孟子》《韩非子》,但晦涩的文句,不觉乏味,就撂下了,而那四本古诗词鉴赏:有唐诗鉴赏、元明清诗鉴赏、宋诗鉴赏以及宋词鉴赏,我唯独喜爱最后一本,不仅是因为有通俗易懂的鉴赏,还是因为喜欢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李后主;豪迈婉约兼并的一代大家苏东坡;也欣悦于辞藻华丽的周邦彦;更敬佩女中豪杰李易安……还有许多:嫉恶如仇的辛弃疾,三苏中的苏洵和苏辙,且去填词的柳三变,诗风怪绝的黄梅诗人贺铸……现在忆起依然历历在目、如数家珍,尽管我已有三年不碰那本宋词鉴赏了。

为什么要读诗,读古诗有什么用呢?我不知道,除了应付考试,大概就没什么用处了。这个纷繁浮躁的社会,大家都提倡实用至上,利益至上,对于并没有体现太多的实用性的古诗,人们慢慢遗忘了她。我不申辩,也不呼号,既然没有多少人赏识她,那就随他们吧。唯一不变的,是我对诗词特别始终的喜爱。记得高中有一个同样喜爱诗词的好友,不仅吟诗,还做诗,他总是以诗歌之名,疏解心中的郁结,或爽朗内心的欢狂,这样的才华,令人钦羡,同时注定是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但我却坚定地支持他,我们在夜深人静之时放歌,“契阔谈宴”,竟惹得上下左右宿舍的人投诉。那时的我们,学习再苦再累也不怕,只要吟着李太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内心就会打满鸡血,一头扎进书堆中。我也遇见曾经爱慕的女生,她爱纳兰容若,爱他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我笑了,找来他的诗词,不过是清朝没落的诗词中的余晖,她大概是看安意如的书看多了。曾多少次借给她书,但却多少次错过了预设的对白。我没有懊悔,只是笑着,明白她为什么爱那句诗歌,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今,他和她早已各奔东西,我留在了这里,依然坚守着,坚守着对古诗的喜爱。在大学里,我遇到了更多的挑战,我不自怨自艾,有时又被家里的事情烦闷不已,经历了一些失败和挫折,感觉少了和他人的沟通,我有点不知所措了。现在,当我面对电脑,打下曾经对古诗的喜爱时,心中又点燃了热情,“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读古诗确乎没有什么用,如果是非要有什么用的话,那就是她给了我内心无垠的精神力量,让我无畏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记叙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