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三国》之风云人物800字

我看《三国》之风云人物

8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电视剧《三国》是一部由古典名著拍成的大剧作,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三国》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家。主要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鲁肃等。期间人物——赵云、诸葛亮、刘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和爸爸喜欢常山赵子龙。爸爸说他深明大义。我并不太懂,但我知道他是好人。

爸爸说他忠直敢谏。从电视上我看到刘备要攻打吴国为关羽张飞报仇,赵云第一个站出来阻拦,告诉刘备应该先打曹操,曹操才是汉贼。第二次再进谏时刘备对群臣表明坚决态度并声明要以军法论处拦阻的人,才不再坚持反对。最后,刘备夷陵大败,这从反面证明了赵云的正确。

而我最喜欢单骑救阿斗时的英雄赵云。英勇无敌,智慧超群。

爸爸说,诸葛亮是一个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但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等妙计让我佩服不已。

对周瑜的小心眼,他兵不血刃,使东吴丧失了英勇智慧的主将,最后出现了刘备发动战争,东吴没有大将敢出战和三个时辰丢了秭归城的结局。既生瑜,何生亮? 我是不懂又想懂,只知道表面意思。

空城计能成功,妈妈说,也是诸葛亮抓住了司马懿疑心重,过份谨慎的性格弱点。

什么是忠臣,我还理解不透。但我觉得能抓住敌人的弱点去攻击,就是智慧,聪明。

刘备起初给我的印象是谦虚、待人有礼。他对大将谋臣总是真诚虚心请教的样子,对老百姓宁可被曹操追杀,也不抛弃。要不是诸葛亮提前让关羽去江夏借兵,早已成了曹操嘴里煮熟的鸭子了。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从屡战屡败到数次大败曹操,从几千人到几十万人,刘备总是保持虚心听从下属的计策。然而当了皇帝之后,刘备就开始变得固执、偏激。爸爸说,是仇恨和帝位让他变成这样。我们一家人看着他对忠心耿耿的诸葛亮、赵云的态度,气愤极了。妈妈说,这也是刘备最后没有实现兴复汉室理想的原因之一。我觉得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干成大事。

历史是警示后人的,希望你我大家都能引以为鉴。

我读《三国演义》

9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三国,这是一段神秘的历史。这段历史有三种面目: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罗贯中,就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三国演义》。现在,我就通过“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简单地品读一下《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

诸葛亮出山,《三国志》中仅用了一句话来描写:“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罗贯中依照这句话,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于太精彩了,被人们一再传唱。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贯中的文字功夫非常深,描写场面也很出神入化。

罗贯中在这个故事中简直要把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刘备一顾茅庐,只见隆中的山“清景异常”,景“观之不已”,农民会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知识渊博。这一切,让刘备大开眼界,也让我们觉得卧龙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顾茅庐,只见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都很厉害,刘备想见、想用孔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时,离草庐半里,刘备便下马步行;到草堂门口,他就拱立阶下;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当然会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话:“那心情,已不像一个礼贤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门求婚的痴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尽管被罗贯中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破绽。刘备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别牛的人,比如会唱歌的农民、满腹经纶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让刘备知道,自己是个非同寻常的高人,让刘备打心眼里佩服他,“出大价钱把自己买断”(易中天语)。诸葛亮很聪明,三顾茅庐才能见到他,摆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那么,罗贯中这样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当然是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个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据《稗史汇编》记载,他“有志图王”,不过壮志未能实现。所以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抱负投射到具体的某个人物身上。古代的读书人,都希望机遇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给你恭恭敬敬的送来。诸葛亮享受的就是这种高级待遇,刘备请了他三回才答应出山。这很让人羡慕,罗贯中就利用手上这支笔,把这个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里的孔明写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谓是个奇才,好像诸葛亮干的事就是神干的事。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终归是假的,不可能变成真的,编的再好也会露出破绽。对于这种文学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对于历史形象,就必须要深究到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四年级
记叙文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