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文段落(10篇)
  • 750字 六年级
    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是为人着想的。从他“谈《水浒传》”到“谈碰壁”,再从“救助车夫”到“关心女佣”,这些事件无疑表明了鲁迅的善良、无私奉献,以及他对黑暗势力的痛恨。当年幼的作者问鲁迅,为什么车夫要在寒冷的夜晚出来拉车时,鲁迅的脸上充满了悲伤与愤怒,那是对无辜百姓的悲伤,那是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有多少位老爷会关心百姓疾苦,又有多少位老爷站出来改变黑暗社会?只有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永远和中国最底层的百姓站在一起,心连在一起。我要学习鲁迅的善良,学习鲁迅的无私奉献。
  • 1000字 高一 散文
    鲁迅,与文人绝不妥协。梁实秋,林语堂,陈西滢,胡适,苏雪林等等,包括左翼联盟的文学家,甚至文学青年徐懋庸,鲁迅与他们都有过交手,有过论争,而且激烈之程度,出乎我辈的意料。鲁迅与无耻的文人,与吮血卖友的叛徒等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一个都不放过,一个都不宽恕。
  • 750字 初一
    我在上文所提到的这三本书,一本是鲁迅自己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另外两本则是鲁迅之子与内山完造对鲁迅的回忆。总之,就是从三个方面(角度)写出了他们对鲁迅的回忆,那么鲁迅究竟是谁?在儿子眼中,他是一个可敬的父亲,在朋友眼中,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而在我们眼中,他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
  • 9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等必需因素,没有人会将鲁迅的杂文读上四五遍,可我已经记不清读过多少遍了,至今还在读着,而且必将永远地读下去。每次阅读,总有感悟,我不知道我读懂了多少,只知道我一次比一次懂得多,每次,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不是矫情,不是做作,而是真的和鲁迅,我眼中最伟大的作者交流。
  • 550字 五年级 叙事
    鲁迅故里最著名的就是鲁迅的故居了。鲁迅的故居分祖屋和故居,祖居是鲁迅爷爷的爷爷住的,跟鲁迅无关。最主要的就是鲁迅故居了。最让我感到稀奇的就是鲁迅的仓库。鲁迅的爷爷是清朝时代赫赫有名的大官,家财万贯,但由于最后家庭破落,只留下了套祖屋给鲁迅和周作人。鲁迅的仓库下面有一口类似井的一个大口,里面是个地窖,是专门窖藏酒的地方。也可以根据地窖改变地面温度。
  • 650字 初一
    长妈妈长得矮而胖,是照顾鲁迅的保姆,她知道很多礼节,而且把鲁迅也培养成了一位好孩子,鲁迅也对长妈妈十分敬佩,可是之后这种敬佩慢慢的消失了。就有一次,鲁迅养的小隐鼠,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小隐鼠是被猫给吃了,这让鲁迅十分的痛恨猫,可是后来他才知道,小隐鼠是被长妈妈一脚踩死了,这让鲁迅开始对长妈妈起了痛恨心理。
  • 450字 初一 记叙文
    谈起鲁迅先生,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小说《呐喊》、《彷徨》的作者。其中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他还写有《朝花夕拾》等散文。这些是鲁迅先生作为文学家方面的成就,鲁迅先生的文章注重象征手法的运用,文章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而且他的文章运用了平铺真叙使文章具有真实感等特点。
  • 500字 三年级
    我在鲁迅博物馆里看到了,鲁迅原名叫周樟寿,后来改名叫周树人,爷爷是做官的,而从他爸爸这一辈开始,家里就变穷了。而鲁迅却很感谢爸爸,因为那段时间的磨练,让鲁迅知道了自己小时候想做医生的理想只能救死扶伤,而拥有知识,做一个用“笔”战斗的人却可以拯救一个民族。我还在这里认识了鲁迅在日本的恩师“藤野先生”,看到了鲁迅翻译的许多外国进步著作。看着照片上的旧中国和那个时代的人,我不禁感叹:鲁迅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中国人。
  • 1000字 初二 应用文
    我要讨论的是:鲁迅对父亲的看法。要讨论鲁迅对父亲的看法就必须介绍一下大多数人不太熟悉的鲁迅的父亲。而且我认为既然是鲁迅对父亲的看法,那他就必定会在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中描绘出一个他认为完美的父亲,我们再拿完美的父亲和鲁迅现实的父亲相比较,就可以很轻松地深入了解鲁迅对父亲的看法了。
  •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琐忆》作者没有用长篇大论或重大的事件来论述和表现鲁迅怎样崇高,怎样伟大,而是用自己所经历的事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鲁迅的性格。一些事情看来似乎不十分重要,而且彼此也没有什么紧密的关连,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只不过是些“琐忆”,但实际上它们都包含着深刻的意义,都反映出鲁迅性格的重要方面,本质方面;这就是文章开头就点出的鲁迅自己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不但如《琐忆》作者所说是鲁迅“自己的写照”,“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也是《琐忆》全文所要集中表现的题旨。实际上,《琐忆》就是围绕着这两句诗展开的,许多具体事例都是为了表现鲁迅性格的这两个重要方面。文章开头就引用了这两句诗,中间又重复引用,可以说这两句诗在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