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二泉映月》700字

重温《二泉映月》

700字 初一 应用文

初赏《二泉映月》时,震撼于那种惆怅与感伤。复杂的情感交错迷离,可始终以“悲”为首。奏出伤感与憧憬,写下作者那辛酸的一声。“以曲代话”,讲述了阿炳大起大落的奇幻人生。欣赏之后,心久久无法平静。闭目凝神,恍惚之间,在无尽黑暗中隐隐约约看见一根线条还在颤动。乐章以尽,心却无法再静。这也许就是这曲子的魅力吧。当时,我这样想着。

这次,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聆听。“这曲子第二次听还会那样震撼么?”我疑惑地问自己。话音刚落,曲声便起。我聚精会神,静静地倾听着。一声低缓沉重的开头,使我心头为之一颤,实在令人心寒。继续听着,心中便会莫名而生一种渗透人心的凄凉与悲惨。似乎心随曲调而变而动。这种“随之”的感觉又是那么的微妙。又好似这一乐曲将“二泉映月”这个华美的名字诠释了。闭上双眼,全神贯注地听着。浮现于眼前一片苍凉的景象。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人,身上挂着各种乐器。月光柔情,倾泻而下,冷冷的月光在那人的身上更显显凄美。他满面皱痕,饱经风霜的脸上明显地流露出惆怅。那时彻底的惆怅。那对未来无比向往,对美好无限憧憬的双眸久久凝望着残月下的那一潭清秀的泉水之上,水面倒映着残月。冷月、寒水,更激起他内心的自责与愧疚。就这样,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间,一个脆弱、无助的身影久久停留在那倒映着残月泉水旁,许久、许久。

也许是这曲子的魅力,使心更静得听着。合着眼的周围都黯淡着,光也只是微微的。凝神,用心灵向远方望去,此起彼伏的一波波线条越来越近了。随抑扬顿挫的曲声,而高低起伏地跃动着。下方是一片湖,一圈圈晕随线条有节奏地扩散开来。线条随曲调,水晕随线条。这样,他们默契地合作,组合着。

这一切都源于曲声曲调。这微妙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伤悲与愁思。这又是为了衬托出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这乐曲更是以无言的话写下阿炳坎坷的一生,并借此告诫后人不能重蹈覆辙。

二泉映月--多么华美的名字,可谁又知道在这华美的外表内隐含着无比的辛酸与至极的怆痛呢?

重温书香

1000字 初三 散文

蓦然回首,内心深处的怀念,再也无法摸去尘封日夜的梦呓。点点滴滴的疏狂放纵都付作了青春的赞歌,在日后连绵不尽的坎坷中加以缅怀,反复沉吟。

那淡淡的油墨味已经很久了,一方面是由于这几年书的价格不断上涨,更主要的还是由于这几年的疏懒,以往买回的那些书还躺在书柜里睡觉呢,何必再花钱买新书。回想当初自己买书的狂热,用去了多少有限的工资?书中的内容没有被复制到自己的记忆中,没有被发酵酝酿成营养大脑的知识养料。到如今,两鬓如霜,胸中依旧还是那不浓不淡的半瓶墨水,真有些对不起买书花的那些钱和那些辛苦写书的人。

书,曾经是我日思夜想希望得到的东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多么希望能有几本好的书啊。然而,除了《毛主席语录》《老三篇》和一部四卷本《毛泽东选集》外,再也没有其他可以读的东西了。于是,在跟着大人跳忠字舞,颂仰,观看大字报,开会游行之后,只好用捉迷藏、打纸片子来打发那时的时光了。

上初中时,看到一本小说《金光大道》以及后来的《创业史》,在当时来说很流行。上了高中算是读了几本书,有《红日》、《苦菜花》等。高中毕业后在家里读了父亲仅有的《四书五经》和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这以前是不让看的,还有几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直到七九年参加工作,每月有了自己能够支配的38元工资,除去食伙费还可以买几本书,于是书店就成了星期天必去的地方。怀着喜悦的心情把一本本自己喜欢的书买回来,粗粗的翻看几下后,想着以后有的是时间看,便放置一边。这有点像古代的帝王,选了许多年轻美丽的宫女却并不去宠幸,任由她们寂寞地在宫中消褪红颜青春。每隔一段时间,将那些过时的和不再有阅读价值或阅读兴趣的每本几毛至几元买的书,以几毛钱一斤的价格处理掉,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一过程而乐此不疲。相对于那有限的工资而言,大量的钱被浪费掉了。更大的浪费是时间和闲置在书中大量的有用知识没有被利用。

现在的书每一本都有几十万字,我那些书的文字如果用古时的竹简承载,大概也可以“汗牛充栋”了,然而我却没有“学富五车”,因为我从没有真正认真地仔细读过哪一本书。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好的书真正读通几本就大有益处。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悲的是只有到了少年黑发变成了满头清霜,才真正理解诗句的意义。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具备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才能对社会更为有用。不必怨没当官,也不必怨没发财和钱太少。打开书柜,重翻那尚新的一本本书,好像被打入冷宫多时的佳人,依旧风姿绰约光彩照人。那淡淡的书香依旧还在,书中的情感依旧波涛汹涌,书中的智慧火花依旧绚丽夺目,书中的景色依旧怡人。古人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重温书香,书香依旧。愿现在的青少年不再重复这一过程,好好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应用文
7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