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550字

550字 初三 议论文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想一些别人(包括我的家人)都认为很奇怪的问题,就是思维中存在的一些“终极的追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自己认为可以和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望不吝赐教:人试图借助于为其所秉具的思维能力来理解事物存在的根由,这就是理性。对理性来说,可理解的事物可以接受,不可理解的事物不可接受。科学理性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与问题互为消长的历史。宗教关于终极问题的断言,只在未被理性之光照亮的未知领域才能予以维持。而人,如果承认自己终究对终极问题无知,就是与黑暗妥协。宗教与理性的关系一直暗昧不明。在虔信者看来,启示至高无上,而理性,只是在它使用恰当的时候,才有助于信仰。启示来自上帝,理性则植根于人类自身。上帝与人的关系是造与被造的关系,两者绝然不同,启示与理性当然判然有别。启示至上论者认为,满足人类理性的要求极端有害,因为信仰本质上是超验的。然而,人是理智的存在物,企图拔除理性之根,纯属妄想。理性的幽灵一直都在搔扰人的宗教情境,如何调和启示与理性的矛盾冲突,于是成为神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上帝是创世者,关于存在的奥秘就掌握在他手里。人对上帝的知识,实质上就是关于“奥秘”的知识。上帝通过启示把关于他的知识传达给人,至于给予多少,当然由他决定。人一生的最大幸福就在于追求上帝,但这样的目的永远不可能达到。原因很简单,人如果完全认识上帝,存在还有什么秘密?而如果存在于人没有秘密,亦即人已经得到关于终极问题的答案,那上帝岂不就要在人类生活中消失?围绕启示的神秘光环是一种宗教暗喻:人类理性企图解决终极问题的一切努力终归徒劳无益。甚至人类理性也是上帝为使其造物能够领受他所给予的启示而设定的。正统神学认为,上帝选用什么对象和使用什么方法给予启示以及启示何时何地发生皆与人无关――那是上帝的事情,人只能被动地接受。果为如此,则人类命运之悲惨可想而知。宗教之独断何以对人类精神具有强大的震慑力?因为问题使人丧失了自由――归依上帝,是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而这,也就是对无限自由的狂热追寻。启示与理性之间的纷争,只有抓住“问题”这个症结方可予以解决。倘若存在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就不需要来自上帝的启示。终极问题由人提出,如果人类理性不能就此一问题提供答案,就只好宣告理性破产,自觉接受来自上帝的启示。

由人类理性作出的结论须有经验支持――理性之问没有任何结果,上帝出来收拾残局――上帝只能是超验的,否则,理性之问摧毁的就不仅是人对理性自身的信念,上帝亦无由成立。“答案”的寻求,其最终结果,是让“超验”的上帝君临人类之上。――启示高于理性,这就是神学的结论。由理性肇始的终极追问就是这样最后以宣告理性破产而结束。启示的超验性质,来自理性,即理性本身产生了强烈超越理性的要求,上帝是其产物。剥开启示的外壳,究其内核,神秘的启示仍属理性问题。人关于存在的终极问题最终可归结为思维问题。

摘下心灵的藤蔓

900字 初一 记叙文

我家附近,有一座独立的小院,里面住着一个老人。她很少和人说话,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晒着阳光,独自望着院门发呆,从日出到日落,天天如此。

那天,我偶尔骑车回家,放肆地撒下一串悦耳的铃声。没有想到,老人竟然打开门。我心里一颤,这是怎么一张脸啊!一道道皱纹占据了核桃似的干瘪的脸,浑浊的双眼有些呆滞的,一缕白发耷拉在额头上,她的嘴唇分明蠕动了两下,却没有说出话来。

门又悄悄地关上。

以后,只要一听到我的自行车铃声,老人一准打开门,继而探出头来,把我望一眼之后又轻轻地摇摇头,悄悄的关上门。

后来无意间听别人说,老人一直独身,养子养女成人后一个个弃她而去,连她最爱的孙女都不愿意到这个院子里来,而她孙女的自行车还是用老人攒了好长时间的养老金买的。以往孙女一来就使劲摇自行车车铃,老人就乐得过节似的开门迎接,也不知从何时起,连孙女都很少来。直到此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我自行车铃声一响,老人就踩着碎步打开了门。

又一次放学,我习惯性地按了按自行车的铃,老人也习惯地打开门,我友好地望着老人笑笑。她似乎吃了一惊,竟然感动地流了泪。“奶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声。老人笑了,那笑就像在秋阳里绽放的菊花。

不经意的,每次回家,我都按按铃,等老人出来后,就朝她甜甜地一笑。渐渐的,每当放学时,不管刮风下雨,老人早已立在小院子的门口,看我的眼神也渐渐温和,有时还主动向我微笑,这也给我带来一些满意和满足。终于,有一天,在我甜甜的叫了一声“奶奶”后老人小声的说:“闺女,学习忙不忙,能不能到奶奶家里坐坐,奶奶给你好吃的!”说完,老人乞求似地望着我。“奶奶,这段时间挺忙的,过几天再说吧!”说完,我竟落荒而逃,我知道,“忙”只是一种借口,其实,我心里挺不愿意呆在那个冷森森的屋子里。我知道老人已看出了我心中的小九九。我分明看见老人蠕动一下  嘴,失望地进了屋。我在心里说,过两天一定去,一定看看老人,这样一来心里又轻松了许多。

过了很多天,放学回家后再也没有听见老人的开门声,使劲按铃也没有见老人开门。不知是她生病了还是那天的婉拒伤了她的心?我很想去看看,可又没有勇气扣响那扇曾经让我望而生畏的门,每次只能带着失望和歉意从那儿走过。又过了一些时候,传来一个消息,老人去了,坐在藤椅上去的,她走得那么无声无息,葬礼凄清得只有哀乐在哀号。我难过极了,为老人的身世而伤心,那天我真的不该拒绝她。

从此,在我家附近,又多了一座孤独的小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议论文
5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