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家乡戏900字

我爱我的家乡戏

900字 初一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幼时闲暇时,常常穿梭于一个个隐于城市一隅的小村子,乐于寻找那些古朴自然的美妙声音:脚踩青石板的哒哒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妇人洗衣闲谈的轻语,还有那小唱昆曲的调子:大爷泡茶时的《长生殿》,老太晾衣时悠长的《牡丹亭》,一个一个小片段,组成了我对昆曲的初印象。

后来,我在书里正式认识了昆曲,它是中国传统戏曲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戏曲艺术的珍品。原来,我的家乡戏如此伟大。

我曾走入亭林公园的昆曲博物馆,游人并不多,我站在建筑中间,高大宽敞的舞台坐落在南面,对面和两侧仿佛观众的包厢、看台。我闭上眼,回到了昆曲最兴盛的年代。完美的舞台置景,演员们衣着华丽,舞蹈飘逸,唱腔婉转,一颦一笑勾人心魄。看台上人头攒动,姑娘听戏入了迷,竟为戏里人的惨境不住地落泪,手拈着帕子却怎么也擦不完;汉子红着眼眶,握紧拳头,死死瞪着恶人,真令人怀疑下一秒他就要冲上舞台伸张正义……睁开眼睛,是一片空荡。

我有些失落,古老的昆曲艺术难道走向生命尽头了吗,人们已经忘记它昔日的繁华与美丽了吗?

我渐渐长大,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新兴事物层出不穷,传统的影子似乎越来越少。我在人潮中快速穿行,厌弃了千篇一律的销售口号,突然一阵微弱的乐声传来,“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昆曲!是昆曲!我又惊又喜,抬起头四处张望,在街角处开了一家昆曲社!我跑过去挤进人群,几个演员穿着简单的服饰,在店门口若无旁人地唱着《惊梦》。我感动万分,原来昆曲不曾被遗忘。

后来,我发觉,在生活的各处角落里,昆曲从未缺席。老人们都会哼上一两句家喻户晓的名句,青年的父母们也会满怀自豪地告诉孩子昆曲是家乡的骄傲,是昆山人的骄傲,孩子的心中早早被种下了昆曲的种子。

我走进学校,看见学校开展了昆曲兴趣班,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的讲解,不断调整着姿态,用稚嫩的嗓音模仿穿越百年而来的声音,明亮的眼神里是对昆曲的好奇与热爱。

我又走进图书馆,每一年,图书馆都会开展各种关于昆曲的活动,昆曲知识竞赛、昆曲片段欣赏,活动现场也总是“人满为患”,每一位市民都用自己的方式去欣赏、了解、传承着我们昆山的传统文化。

昆曲,我的家乡戏,你从初生的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盛极一方;你也遇到过生命的冬季,冷冷清清;如今,你重又长出枝叶,不再张扬,选择细水长流,从生活的每一处缝隙流进昆山人的血液。

我在成长中看太阳

800字 初一

太阳的东升西落就如同人的一生,刚刚升起的是童年,冉冉上升的是青少年,如日中天的是壮年,日薄西山的是暮年……

出生——日出

遥远的东方,一缕淡淡的紫气飘浮而来,地平面上也闪出阵阵红光,将天际染成了淡红色。随后,一轮红日缓缓升起,绚丽的阳光照亮了大地。沉睡中的万物也苏醒过来,向太阳致以最高的礼节。

与此同时,某间手术室内,一个小婴儿伴随着日出而呱呱落地。“哇,哇……”他哭泣着,响亮的哭声充满了朝气,正如同着升起的朝阳一般。又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他的降临。

幼年——晌午的太阳

晌午的太阳充满了活力,他悬浮在空中,向大地喷吐出他满满的热情——高温。他过分热情的招待使人们苦不堪言,只能躲在阴凉之处。而他似乎仍不满足,似乎认为这样不足以彰显他的热情,继续提高着温度。

仔细想想这正不是青春期的我们吗?做事充满了矛盾性。一方面我们情感浓烈,热情奔放,对待他人热情好客。但另一方面我们做事冲动鲁莽,不顾及他人感受。但无论如何我们总是能改正错误,完善自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砥砺奋进。

中年——下午的太阳

下午的太阳少了几分中午时的毒辣,多了几分内敛。他不声不响的将一天的温度推向了顶点。使人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就出汗湿了全身,却未发现是何时湿的。

步入中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身体逐渐衰弱,变得体弱多病。他们也越来越圆润,年轻时的棱角早已被生活磨平,做事有了自知之明。不再像以前那样冒冒失失的。

暮年——日落

傍晚,太阳渐渐朝地平线下落去。阳光也变得衰弱起来,不在像此前那么耀眼。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给世界带来光与热。他为世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却不收取一丝回报。他的舍己为人是多么令人敬佩。

人到晚年,对一些事看得已经不是那么重了。想得最多的还是下一代怎么怎么样。他们为这个社会做了一辈子贡献,社会不欠他们什么,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未来的社会铺路,为了明天而奉献出自身。

人的一生就是一天,不同寻常的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