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方仲永想到的1200字

由方仲永想到的

1200字 初二 议论文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寥寥几字,一个年仅五岁的神童——方仲永便跃然纸上。五岁,正是我们还未上小学的年龄,不认识的字一箩筐,更不要说去写字了,而世代以耕田为生的仲永却早已能够写诗,而且还能提上自己的名字,他没有受过教育,却如此聪明,这对于某些人来说,确实不太公平,许多莘莘学子也许“头悬梁,锥刺股”废寝忘食的读书却还不及仲永当时的一半。

其实,往往看似不公平的事情,其实是最公平的。上天给了他卓越的天资,却并没有给他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一个为儿子前途着想的好父亲,目光短浅的父亲因为眼前的一些蝇头小利,而“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终酿成了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悲剧。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天才,所谓的“天才”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北宋时的苏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心不在焉,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名落孙山。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想成功非下苦功夫不可。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相较于仲永而言,苏洵也未免太“笨”了些,那又怎样?勤能补拙,对于勤奋的人来说,27岁,也不算太晚,上天给了仲永过人的聪慧,而对于苏洵,上天赐给了他勤奋,聪明固然可贵,但天道酬勤,光拥有聪明是不可能成大事的,古语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仲永正是缺少了这种勤奋与后天的教育,才导致了终生碌碌无为的悲剧。所以说,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造就人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矣”,除了父亲的贪图小利、目光短浅,“邑人”也起着不和或缺的作用,试想,如果在仲永体现了他的超世之才之后,“邑人”并没有“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而是劝诫仲永之父,让他为自己儿子的前途着想,让仲永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不会出现仲永天资泯灭的事情了。退一万步讲,即使邑人不劝诫仲永之父,仲永之父可以仿照孟母之故事,将家搬迁到一个有读书氛围的地方,仲永耳濡目染,加上天资卓越,何愁不成为栋梁之才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别人能做的只是指引方向,而最重要的则在于自己,就像在大漠之中,地图和罗盘只是让你确定行走的方向,而漫长的道路,还得你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真正的成功需要你自己争取,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真的掉下来了,你吃完之后还得继续寻找,如果你站在原地,守株待兔,想坐享其成,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因为上天不会只眷顾你一个人,更不会让一个只会等待而不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人得到好东西。

天才就像一把刀,而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是一块磨刀石,刀刃只有不断地在磨刀石上磨砺,才会成为一把削铁如泥,吹毛立断的宝刀。我们不应再希求上天给予我们极高的天赋,只应在今后的学习中,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地向前走。我们的家长是明智的,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我们有了成功的前提,就要付诸行动,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成为天才!

雄鹰总是迎着暴风雨翱翔;骏马总是在无际的高原上奔跑;冬青总是在严霜冰雪中傲立;阳光总是在风雨后出现,我们也应顶着困难冒着险阻向着知识的大门挺进。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让人生的意义在理想与知识的充实下闪烁光辉!

静观其变,方为中庸之道

800字 高一 议论文

面对一项新活动,引领者冲锋陷阵,参与者随波逐流,质疑批评者滔滔不绝,唯有静静旁观者,冷静心智,静观其变。在我看来,冲在最前面并非一定就是成功者。静下心来,适时地做一个旁观者,三思而后,方为中华文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

静下心来,静观望,晓时势,乃是一个思考、总结、丰富自我的过程。二战时期,当世界各国战成一团,世界陷入一片混沌之时,美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不断总结敌方战术特点,以应对不测,以至于后来的参战能直接给予敌人有效的致命一击,体现的不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点吗?子曰:三思而后行。于成功来说,经验无疑使通向彼岸的航船,通过旁观这一过程,思考、总结、归纳,在偏安的一隅,找到自己成功的哲学,乃通向成功之捷径所在。

冲在最前面,未免显得过于鲁莽,在后面指手画脚,也显得迂腐而懦弱,而处于中庸之道的旁观者,在我看来方为理想。纵观历史,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政党,以冲锋陷阵之姿态,成为革命的领头羊,然而,经验上的不足最终使他们以失败告终,还酿成了“巴士底狱”的惨剧。由是观之,冲锋陷阵,并非成功之良方。百年以前,新文化运动兴起于华夏大地,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遭到了不少守旧派、顽固派的质疑与炮轰,然而,迂腐的批评者终究未能得逞,“新文化”之花开遍了华夏大地,使中华文化拥有了新面貌。不难看出,固执的批评家们,终究会成为时代的弃儿。而相较于上两者,随波逐流的参与者又更显盲目、无主见。唯有静静旁观,显得较为无可挑剔。

然而,所谓“静观其变”,并非教导人们被动接受而无所作为。旁观者,乃是在旁观后适时参与,方显其价值所在,旁观所得之经验才不至白白浪费。旁观者不同于引领者,在与他们会总结思考;不同与盲从者,在与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与主见;不同于批评者,在于他们保守中又略带开放的胸怀。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只旁观怕是远远不够的,选择时机,适时参与,方为静静旁观之价值所在,方为中庸之道的真谛。

愿我们学会冷静,学会总结,学会旁观;也愿我们拥有开放,拥有勇气,拥有在静静旁观之后参与其中的胆识与魄力;愿我们都能体会中华文化里中庸之道的美妙,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议论文
1200字
栏目热门